特区经济与特色经济之我见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茂才,1934年生,研究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原文出处:
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特区经济到特色经济,东部的发展是把特区经济的构建作为切入点的,而西部开发就要从构建特色经济上选择自己的发展重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构建特色经济,迫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1)解构小富即安的农耕文化观念, 构建东西方文明互补、互融的大整合、大文明观;(2 )解构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空间视野的狭窄性、时间眼光的短暂性、思维方式的定势性。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两代会期间,有一位记者向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当年东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局部性,这种局部的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现在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则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想就这一主题对笔者作采访。当然,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全局的理论而言,东部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全局,而东部发展起来支持西部的发展也是一个全局,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两个全局,应当说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也正是因为有东部先富起来的成功实践,由于东部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不仅东部的继续发展需要西部的市场资源优势,而且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需要考虑,理所应当地使对西部的开发成为本世纪的一个带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正是如此,党中央适时的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举措,这不仅是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中国跨世纪战略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西部各族人民改变其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同时又是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需要,正是把这个意义上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这一带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众所周知,东部的发展是把特区经济的构建作为切入点的。之所以把特区开发作为切入点,这是因为沿海实施对外开放,有着独特的沿海区位优势,邓小平以他伟大的革命家的胆略和勇气,决定首先开放沿海14个城市作为特区城市,其后又作出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改革举措,这些重大的举措同样在当时的条件下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不是说有的老干部到沿海回来痛哭起来说沿海变了,完全资本主义化了吗?这就是所谓的保守派与改革派的争论,在当时确实是极为尖锐而激烈的,就是一些热心改革的支持者,面对这一全新的问题一时也难以理解和认识,只有邓小平以他伟大的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提出并实施了特区政策。即使有一些保守势力站出来反对,但经过近20年的实践,它仍以超常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创立了特区经济和特区理论。现在也并不是说就没有争论了,而是说争论得不像当时那样激烈了,姓“资”姓“社”的斗争一直存在于改革的全过程。

      二、关于特区经济与特区理论

      关于特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酝酿于1979年,正式建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20多年了,经济特区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不少同志不理解到理解和认同的过程,更经历了改革与保守势力的斗争的过程,还经历了不少人从观望怀疑到特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而认同的过程。

      早在1979年4月,小平同志在听取了广东省负责同志的汇报后, 向广东省负责同志提出划出一块地方办特区。在小平同志的启发引导下,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向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了开办特区的设想。1980年,在小平同志的提议下,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这样就把特区的性质正式定下来了。1987年,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对外开放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人们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搞特区,4个特区广东省就占了3个。开办特区是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济特区刚上马,就面临国家决定进一步贯彻经济调整方针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经济特区要不要办下去关系到各地区的命运。就在这一重要关键时刻,小平同志的态度是坚定的,他说:“在广东省、福建省置几个特区的决定,要继续实行下去。”(注:《邓小平文选》第 卷, 第332页;)其后小平同志于1984年1月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并为特区写了如下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一些”,这些题词肯定了经济特区的方向。邓小平回到北京后,于1984年2 月24日找了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谈话,强调了特区的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主要思想是:一是建立特区的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收,而是放;二是特区是一片兴旺发达景象;三是特区建设速度相当快,原因是改革扩大了自主权,实行承包制,赏罚分明;四是特区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五是特区是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特区搞好了,将来海上石油开发有生意做;六是特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得不错,深圳治安比过去搞得好,跑到香港去的开始回来了;七是厦门岛全部搞成特区,就能吸收一批华侨资金,不仅华侨而且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这就能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为它服务,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就能活跃起来。厦门特区不是自由港,但可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只要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华侨就会来投资。(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47页。)

      特区经济的性质是什么?邓小平同志的回答是社会主义。1984 年6月,他在会见香港人士时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不是整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圳也不是,还是实行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40—42页。)以上引用的一部分小平同志对特区经济的构建思想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特别是小平同志于1992年第二次南行,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区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从而使特区经济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跨越,也使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所以特区经济的重要特点在一个“特”字上。落实在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所谓“特”字,最重要的就在政策上,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上,当然也有对内开放的问题,如曾在一个时期出现的“海南热”、“北海热”,就是西部的商家看到了特区的政策优惠的商机,出现了许多西部的企业家向东部寻找商机和发展机遇的现象,这就是对内开放。当然对于这种现象,至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现象,但是无论是内商还是外商,他们寻找商机和发展机遇是有其共性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以及商家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和把握,向北海和海南投资热的现象出现主要是在1992年以后,出现了所谓“圈地热”、“房地产热”,特别是追求高档房地产热,而对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至少缺乏认真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所以至今还难以启动那个时期房地产业,致使大量资金积压。但是不能也不应因此而否定特区经济的正确性。笔者认为,当时小平同志提出并倡导支持的特区经济,更多的是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吸引资金、技术和管理,构建、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实践证明特区经济以它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了奇迹般的成就,说明了特区经济和特区理论的正确性。

      特区经济姓“社”不姓“资”,对这个问题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强大,吸收几百亿、几千亿外资,冲击不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基础。”(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78页。)这里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误区,就是我们过去把社会主义理解为纯化的公有制观念,所以对引进外资,引进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就不理解,而实际上不是资本主义融化了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融化了资本主义,这是发展特区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后来小平同志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就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一次更大的飞跃,从而才有生产力的大解放,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