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窗口”

——中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发展的探讨(上)

作者简介:
李颖浩、李少峰、郝照光 本报记者

原文出处:
国际商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进入12月份后,中国众多的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陆续度过了自己15周岁的生日。

      15年前,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继成立虽然包含着一些计划经济的色彩,但是,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恰恰显示了市场经济运作的成功。

      15年前,深圳特区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同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兴办,也成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催化剂。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对兴办经济特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沿海地区进一步开放做了总动员。

      沿海14个开放城市扩大开放是以特区为参照的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这14个城市北起大连,南至北海,贯穿了中国整个海岸线,与5 个特区联成一片,构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是特区试验成功后中央对外开放总体部署的后续举措。它表明,中国的梯度扩大开放不可逆转。

      15年来,各开发区各自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它们经历了思想的交锋、认识的分歧、实践的检验,并从苦辣酸甜的发展历程中对开发区的发展战略达成共识。因此,当我们今天探寻中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的发展历程时,绝对不能脱离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去进行比较和研究。

      纵观中国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5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 个阶段:1984年,各开发区开始起步。中央规定兴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宗旨是“四窗口”,即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当时的想法是期待沿海开发区在特区的基础上来一个“接力式”发展,起点高,收效要大。其结果是,与预期反差较大,除了天津开发区以外,大部分开发区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5 年实践的结果与预想的反差虽然有实践中操作不力的因素,但是多少反映出我们兴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期对开发区战略定位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在当时就出现了若干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这大概就是“成长的烦恼”。

      其实,14个雷同的开发区沿东南沿海一字排开,按照一个模式操作,本身已经失去了主动。从内部来看,各开发区之间互相攀比,与特区攀比,争进一步优惠的政策等等,这种恨不能一夜赶上特区的心理状态造成各开发区相互窥探动向又相互保密,土地价格都秘而不宣,在引进项目中减价竞卖,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内耗。从外部来看,外国投资者突然一下子要面对14个雷同的区域,总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当然,从客观上说,沿海开发区前5 年发展不快也有诸多外部因素,如国家三年内投入所有开发区的贷款只有22亿元等等。

      1990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了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为主”的原则,即“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建区宗旨,替代了“四窗口”。其意义在于,修正了对沿海开发区的战略定位,承认了目前应该按照出口加工区的模式谋求发展,不能逾越这个初级阶段。

      在国际贸易界,专家们非常关注对一般出口加工区的理论研究。从他们对出口加工区的两种定义来看,中国的开发区似乎更贴近“飞地”的定义。即出口加工区是特殊的“飞地”(Enelave), 位于一国正常的关税壁垒之外,在该区域内,投资企业以外国企业为主,可在中间产品的进口、公司税赋、基础设施供应,以及在该国其他地区实施的行业管制的解除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

      从1989年到1992年,以上海浦东开发出台为标志,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浦东集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切优惠政策于一身,形成一种崭新的、全方位的发展模式,开放度比特区还高,使特区一时黯然,沿海开发区更是感受到生存的危机。此刻,不甘寂寞的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有各显神通,进入扩大开发区功能,按自己的设想探索,发展道路多元化的阶段。各开发区不再攀比政策的宽度,有了比较清晰和坚定的自身发展战略,出现了发展模式的百花齐放。一时,众多的开发区形成了与浦东相同的气势,它们喊出“重新构造中国整体开放布局”的口号。但是,与此同时,各开发区之间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代表开发区发展方向的竞争,事实上已经成为几个大开发区之间的事情。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掀起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次高潮。它不仅使全国各地利用外资的形势发生了质的飞跃,更标志着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真正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跨国公司争相进入中国投资,使得技术档次高、管理现代化、配套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显著增加,中、小型项目不再是开发区工业的骨干;外商投资热点由特区向开发区转移,特别是向中国基础条件好的老工业基地转移。这表明,经过十几年的对外开放,外商的投资试探已经告一段落,进入实质性投资和长期打算搞大工业的阶段。客观地说,中央在1984年所希望的沿海城市继特区之后的“接力式”发展态势自此才真正出现。

      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提升了中国吸收外资的水平,缓解了中国经济发展资本短缺的“瓶颈”。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决不仅仅是一个窗口。按照出口加工区的一般生命周期理论,开发区的功能从“四窗口”向“三为主”演变的同时,虽然生命周期客观地缩短了,但是,它又以新的“跳板”功能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得到延续。换言之,跨国公司通过沿海开发区这个窗口,观察了巨大的中国市场,并开始逐步为自己进入中国的市场开始在全中国设点布局,也就是说,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对外国投资者进入内地起到了跳板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