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挑战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赴台澳考察报告

作者简介:
王雨生,航天工业总公司,北京 100044 刘久贵,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司,北京 100862 刘彦,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台湾生产力中心的业务活动考察

      (一)台湾生产力中心组织现状

      1.机构性质——独立的、准政府的非盈利组织 成立于1955年11月的台湾生产力中心,是隶属台湾“经济部”的半官方财团法人。四十几年来,伴随着台湾工业化的进程,从提升台湾产品的品质,到引进新技术与观念,从推动企业采用自动化生产技术,到提高台湾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生产力中心的服务项目遍及各种产业,主要侧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诊断、咨询、辅导、人才培训、教育训练及产业资讯调查。

      2.组织结构——董事会下的总经理—事业部责任制 台湾生产力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为27位董事,其中有9 位是常务董事。董事会成员的50%来自企业,50%来自官方各部门。董事长均由官方任命,现任董事长许介圭先生曾任交通部次长兼邮电总局局长、劳委会主任委员;原总经理石滋宜先生是“经济部”专从美国聘回组织台湾生产力中心工作的。董事长下设总经理1人负责执行全部日常工作。 在董事会和总经理职位之外,另设3人监察小组。 (见台湾生产力中心组织示意图)

      

      台湾生产力中心组织结构示意图

      台湾生产力中心现有员工400多人,下设60多个项目执行小组, 归属于“品质组群”、“21世纪健康产业组群”、“商业自动化组群”、“媒体出版组群”、“人力资源培训组群”等几大事业部。近年来,组织结构随管理方式有所变化,基本上实行组织扁平化管理,各部门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力,独立经营核算,可自行对外谈判立项。各组成员人数及人选由组长(经理)提名,行政副总裁审定。

      近5年来,中心年均营业额在8.5—10亿台币。1998年度的全年营业额中,约有25%的项目为执行当局的委托任务,75%的项目来自企业界。

      (二)台湾当局支持生产力中心发展的主要方式

      ——台湾生产力中心非盈利运作的基础

      生产力中心作为非盈利机构运作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台湾生产力中心对企业的许多咨询服务工作都是免费或低费的,其运行经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来源:

      1.台湾当局每年向生产力中心提供2—3亿台币的顾问经费,这些经费虽然仅占生产力中心年度运行费用的30%左右,但却是生产力中心作为非盈利机构运行的重要条件。尤其在生产力中心成立初期,当局提供的经费对建立生产力中心的良好形象和信誉至关重要。

      2.“经济部”计划方案确定后,其专项拨款以项目咨询服务的方式下达,其中40%给生产力中心,60%给民间咨询机构,是带项目下达的经费。

      3.生产力中心为中小企业和社会服务获得的收入。如生产力中心编辑出版了“决策者丛书”,“生产力丛书”,“主管系列丛书”、“品质系列丛书”,“商业现代化系列丛书”,“经营管理丛书”、“跑道系列丛书”,向社会发行《能力杂志》和各种视听媒体教材、产业趋势报告、知识资料图书、高级领导课程教材等。生产力中心所属人力资源培训组群事业部的营业额占全中心的50%以上。

      当局每年提供的经费虽然只占生产力中心全部运行经费的30%左右,但保证了生产力中心既面向市场,以优惠价格为中小企业咨询服务,又保证了生产力中心承担当局交办的计划项目,成为台湾实施产业经济与技术政策的重要辅助性机构。

      (三)台湾生产力中心的主要业务活动围绕当局的产业经济与技术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展开

      业务的核心是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四十多年中,生产力中心与台湾各行业大、中、小型企业一起渡过了从初级产品加工生产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台湾制造”品牌树立的过程。

      生产力中心怎样保证其工作重点符合当局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是生产力中心运行机制的重要功能。

      台湾生产力中心工作重点的确定方式是:

      1.由生产力中心提出每年的工作重点的建议。生产力中心每年对岛内企业进行调研,向“经济部”中小企业处提出研究报告,经过“经济部”和“行政院”批准立案,专项拨款。

      2.由董事会确定每年的工作重点。来自企业界的理事反映工业界对生产力中心提供服务的需求,3 人监察小组也有助于保证生产力中心的工作重点符合当局和中小企业的需要。

      台湾生产力中心的工作重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作重点均围绕当局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如为提升台湾企业国际竞争力而开展的自动化运动、1991 年开展的商业自动化运动、 2000年电脑“千年虫”稽核工作等。

      2.主动根据台湾和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提出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如90年代以来,台湾服务业增长迅速,已占GDP的60%以上, 服务业就业人数也占60%以上。生产力中心由此提出台湾产业发展重点已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推出了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在生产力中心设立21世纪健康产业组群,开展健康产业指导活动,把生产力中心的咨询服务领域扩展到医院、保健、娱乐业和流通业。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以适应企业提升生产率的要求。台湾从引进肥皂、牙膏制造开始,经过60年代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民间设备投资,70年代发展石化工业及重工业,到80年代,台湾经济已面临产业结构重组和产品结构升级的紧迫问题。台湾生产力中心配合当时“经济部”工业局,作为政策的执行组织,推动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技术项目计划。进入90年代后期,台湾经济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台币急速升值,海外贸易对产品质量,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的压力,生产力中心又把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健康产业作为工作重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