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10年,上海将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为实现这一跨世纪奋斗目标,上海一定要着眼于造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尽快构筑起汇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资源的高地。 从全国来看,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深圳是我国最先开放的经济特区,这两地与上海共同构成了全国人才汇集的东、北、南“大三角”。由于三地之间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必然造成在人才政策和成才环境上的不同。 为反映三地在青年人才现状、青年人才开发机制和成长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三地政府的人才战略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1999年10月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35周岁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人才。调查以定向性随机方式抽取样本,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团组织的协助下,分别向三地的部分国有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领域、政府党群机关、卫生系统、高校系统、新闻单位、科研院所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700份,回收2140份,回收率79.3%。以下摘编的是此次调查研究的部分数据与结论。 三地青年人才状况 1、三地青年认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主要应该是拥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工作实绩”和“人格品质”;相对而言,他们对“群众基础”和“学历、职称”比较淡漠。上海青年对后三项标准的认同度,要高于北京青年和深圳青年。 [表1]您认为衡量青年人才的基本标准应该是: 总平均沪 京 深 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95.4% 95.1% 96.9% 94.1% 工作实绩95.3% 95.8% 95.0% 95.2% 人格品质95.0% 95.3% 96.3% 93.4% 群众基础60.0% 63.0% 58.6% 58.3% 学历、职称 57.1% 57.7% 57.5% 56.0% 2、解决住房、满足个人爱好的需要和精神享受、业余学习和进修,是三地青年的主要支出部分。这三项支出中,北京青年比较平均,而深圳、上海青年住房支出较高。 [表2]下列项目在您收入中的支出情况: 总平均 沪 京深 解决住房 62.8% 61.7% 55.8% 70.9% 满足个人爱好的需要和精神享受 50.5% 52.2% 51.2% 48.1% 业余学习、进修 45.0% 46.0% 50.2% 37.8% 交际、人情 27.8% 24.6% 30.1% 28.6% 物质享受 22.0% 19.3% 22.6% 24.2% 3、近八成的三地青年在学生时代担任过共青团或学生干部,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这种经历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其中,深圳青年对此的认同度要高于上海和北京的青年。 [表3]您在学生时代是否担任过共青团或者学生干部: 总平均 沪京深 是76.87%76.64%77.71%76.52% 否21.07%20.86%20.95%21.49% 未回答 2.06% 2.50% 1.34% 1.99% [表4]那么,您是否认为这给您现在的成长带来了帮助: 总平均 沪京深 是的,帮助很大 38.11%36.86%36.01%41.46% 有一点帮助 42.57%44.07%44.44%39.19% 讲不清楚10.70%11.40%10.29%10.41% 几乎没什么帮助 8.62% 7.67% 9.26% 8.94% 4、三地青年大多已抛弃了“一岗定终生”的观念,七成以上的青年都换过工作,但并不频繁,一般都在1~2次。深圳青年“跳槽”3次以上的最多,已超过二成。 [表5]到目前为止,您换过几次工作: 总平均 沪京深 1-2次 57.13%56.83%56.19%58.38% 3-4次 12.38%6.36% 12.19%18.60% 4次以上2.67%1.25% 2.48% 4.27% 未回答27.82%35.56%29.14%18.75% 5、追求更好的发展环境,追求高收入和发挥专长,是三地青年人才“跳槽”的主要原因。在选择跳槽的对象方面,北京青年近六成选择高科技企业,深圳青年超过四成选择国有大型企业,同时上海和深圳青年选择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也都超过了二成。从三地比较而言,上海青年选择到私营企业的最多,将近一成;北京次之,深圳最少。 [表6]如果您有过“跳槽”的经历,请问您“跳槽”的原因是: 总平均 沪京 深 追求更好的发展环境 91.4% 89.9% 95.3% 89.1% 追求高收入 69.3% 73.0% 65.7% 69.3% 为了发挥专长,满足兴趣爱好 67.3% 66.6% 69.9% 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