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将个体在观察学习时对社会情境中某个人或团体行为学习的历程,称为模仿。模仿的对象则为楷模。对于中学生来说,楷模可分为榜样和偶像。前者指教育者给学生树立的模仿对象;后者指学生自己主动寻求的模仿对象。由此可知青少年心中的榜样与偶像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崇拜意为“尊敬、钦佩”,表现自己对英雄或杰出人物的敬仰和敬佩。崇拜心理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需要,在中学生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随着我国受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当代的青少年们已不再仅从同一个视角、同一个层次去理解世界,不再像过去的人那样被动地去接受成人所给予他们的选择;同时传统的教育榜样在其外在形式上显得越来越缺乏魅力,并且常常远离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导致青少年的抵触与反感,因而坦言“我们不要榜样”。与之相反,青少年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新萌发的偶像文化却以其特有的方式越来越强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个性发展。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给予理解与解释,便成为十分必要的课题。 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全面了解和把握不同性别、学校、初高中的中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的特点,发现学校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偶像教育与榜样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而为达到教育者与青少年的良好沟通,使学校、家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方法 (一)问卷 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有5道题,要求老师分别写出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为达到该培养目标采取的措施,现在或以前给学生树立的榜样,以及怎样树立的,榜样教育的重要性及对其现状的看法;学生问卷有5道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认为教育者树立的榜样,又怎样看待的,自己崇拜的偶像和崇拜的原因以及偶像对自己的帮助和偶像的不足。 (二)调查程序 随机抽取重点、一般、农村各一所中学,各年级抽取学生10人,老师2人;问卷由调查者亲自测试或寄给所测试学校校长。共发放学生问卷360份,有效问卷275份;教师问卷72份,收回49份,均有效;学生中有男生150人,女生125人,初中158人,高中117人,重点中学88人,一般中学97人,农村中学90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 1.学生认为教育者给他们树立的榜样 表1 学生认为教育者给他们树立的榜样 重点中学 一般中学 农村中学合计 初中高中 初中高中 初中高中人数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父母 61.30 73.33 42.10 33.33 92.59 75.00 100.00 55.00 60.87 63.16 31.58 20.00 168 老师 32.26 45.45 21.05 25.00 70.37 83.33 50.00 25.00 52.17 50.00 36.84 20.00 119 英雄模范 3.22 26.67 15.79 25.00 18.52 37.50 23.08 65.00 39.13 42.11 63.16 10.00 82 政治领袖 6.45 20.00 5.26 33.33 7.41 4.17 15.38 65.00 34.78 42.11 5.26 10.00 56 优秀学生 3.22 20.00 15.79 8.33 14.81 33.33 11.54 0.00 4.23 10.53 0.00 80.00 36 其他长辈 12.90 0.00 36.84 25.00 3.70 12.50 0.00 10.00 0.00 10.53 0.00 0.00 24 科学家6.45 26.67 0.00 0.00 14.81 0.00 0.000.00 8.70 2.63 10.53 1.00 13 其他 0.00 0.00 5.26 0.00 3.70 16.67 3.850.00 8.70 2.63 10.53 1.00 13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学生认为教育者树立的榜样主要有父母、老师、英雄模范、政治领袖、优秀学生、其他长辈(如爷爷、哥哥等)、科学家及其他优秀人物(文艺界名人、商业名人)等,并且无论重点、一般或农村学校学生还是男、女或初、高中学生都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学生如何看待教师树立的榜样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看到了榜样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分为我向优秀品质和他向优品质;部分人提到了其出色的能力。并且多数人(47.64%)肯定了这些榜样具有的目标榜样作用;有部分学生(10.54%)的回答不明确,即仅回答“有影响”或“有帮助”;少数人(7.64%)认为榜样离生活太远或有不足之处。 表2 学生如何看待榜样 重点中学 一般中学 农村中学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