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化是青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对二十年来国内青年社会化研究作一评析,以期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概况 国外青年社会化研究已有百年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先后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如[美]E·齐格勒等著的《社会化与个性发展》、[加]迈克尔·布雷克著的《越轨青年文化比较》、[罗]马赫列尔的《青年问题和青年学》等;在研究上出现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趋势。与国外青年社会化研究相比,国内青年社会化研究起步比较晚,始于80年代初,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青年社会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980-1988年,青年社会化研究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一是翻译介绍了一些国外学者的著作,在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青年学方面的教材,如甘永祥著的《青年社会学》(西南财经出版社1987年版),张潘仕等合写的《青年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黄志坚主编的《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平章起等著的《青年社会学》(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学者们在这些书中,对青年社会化予以了一定的阐述;二是学者们已意识到青年社会化研究的重要性,开始自觉、主动地研究青年社会化,在一些学术刊物上,阐释自己的观点。但这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探讨,如青年社会化的特征、内容、意义等,研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2.1989-1994年,青年社会化研究的停滞阶段。青年社会化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初步发展后,出现了停滞。在这一阶段,学者们所发表的文章屈指可数,主要是李建民的青年社会化障碍研究;徐飞的中外青年社会化比较研究;李秋洪的反向社会化研究探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学者们对青年社会化研究缺乏冷静思考和理性定位,比如青年社会化研究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使研究更具生命力;青年社会化研究如何合理、有效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而不是纯粹照抄照搬。因此,当青年社会化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后,学者们感到茫然,无所适从。 3.1995至现在,青年社会化研究的蓬勃发展期。青年社会化研究经过六年的沉寂后,终于又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学术刊物上青年社会化研究的论文剧增,而且出现了一些颇有思想深度的论文,这与学者们的深刻反思和刻苦研究分不开。学者们着重探讨了青年社会化的途径,研究了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关注了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从青年社会化存在的问题角度,揭示和说明问题;(2)对特殊群体予以了关注,如大学生、越轨青年;(3)定量研究方法的适当应用;(4)注意从多角度,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来研究青年社会化。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青年社会化含义 青年社会化含义是青年社会化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从研究来看,学者们在青年社会化含义的理解上存在分歧。 1.从何角度给青年社会化下定义。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所下的青年社会化定义不一样。有学者从文化角度,认为青年社会化就是青年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过程;有学者从个性发展角度,提出青年社会化就是青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还有学者从社会结构角度,提出青年社会化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应该说,从这三种不同角度来看待青年社会化各有一番道理,但是又不全面,最好是将三个各自独立的角度转向三个角度共同研究,这有利于青年社会化在途径、社会职能、研究题目上的完整。因此,青年社会化,可以认为是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年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2.青年在社会化中的角色问题。在青年社会化定义中,不可避免地涉及青年角色问题。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青年社会化是指青年在社会及社会群体中不断学习,取得该社会的承认,获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青年社会化是社会运用一定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法律、道德等教化青年,推动青年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青年能动地内化及发展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活动过程。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准确。因为社会化中的青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角色,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角色。他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青年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青年被动性和能动性、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 (二)青年社会化特征 青年社会化不同于儿童社会化、老年社会化,它有自己独特之处。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予以了关注。 谭建光通过青年社会化与儿童社会化的比较,得出青年社会化有三个特点:(1)青年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社会化的继续,而且是一种转折后的提高;(2)青年社会化强调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3)青年社会化是对个人社会属性的充分发展,比儿童社会化更为全面和完善。 甘永祥提出,青年社会化特征(1)是青年在社会化中将逐步实现由社会客体地位向主体地位的过渡;(2)是社会化由外在的强制转变为内在化的方式;(3)在社会化内容选择上,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教化到自由选择的转变;(4)从社会化设置(即执行者)来看,青年社会化的设置明显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