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詹火忠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

原文出处:
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形势,面对大众传播媒介日趋发达的新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日益受到影响,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中也遇到了某些新情况,出现了急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思想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的影响。

      宣传舆论上的错误导向和片面性,是造成一些青少年思想混乱、政治信念动摇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报刊、电台注重宣传资本主义世界科技发达、管理先进、生产率高、工资收入高、物质生活好,而揭露其腐朽性、阴暗面不够,使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误认为资本主义并不那么坏,社会主义并不那么好,产生崇洋媚外思想,影响青少年的民族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近年来,有些文化、艺术、出版部门,以及影视创作和摄制单位追求经济价值而不顾社会效益,影视、舞台充塞了不少拥抱接吻、三角恋爱、婚外恋、床上动作、半裸体和打斗凶杀场面由于文化市场管理不善,黄色报刊、淫秽影视泛滥,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社会化的形成。此外,社会不正之风和丑恶、消极现象影响青少年崇高生活目标的树立和正确社会规范的形成

      社会现实与学校宣传教育反差太大,使青少年学生感到茫然、困惑。例如,教师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而学生目睹的却是“当官”的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又如,教师教育学生要真诚待人,努力建立起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但学生在社会上看到的是“金钱”、“权力”关系,看到的是诈骗、盗窃、抢夺与“官倒”

      近年来,在用人方面,出现了片面强调文凭的倾向,而实际工作能力和思想品德则往往不受重视。这导致学校、家长和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角色的学习。一些青少年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有的青少年学生在校思想表现不好,可是因为有个当官的爸爸,或有“好关系”,一出校门,照样能得到好职业。这些现象也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重视角色的责任与义务,忽视角色的态度与情感的培养。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现象的存在,也导致部分学校师生产生弃教弃学而另图出路的思想,即造成社会角色的冲突,从而影响青少年职业角色社会化的形成。

      二、家庭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管理的科学化,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加快,一些家长在紧张、劳累的工作之余,把剩余的精力用于家务劳动、人际交往、看电视以及参加舞会等活动,与子女的接触时间相对减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语言、思想、感情和知识等方面的交流相应地被冲淡了,代沟在加深,两代人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加上某些家庭教育上的失误,造成严重的后果。某县曾调查学生对自己家庭的看法,其中有10%的学生因为“父母教育片面性”而“不太乐意接受”;有15%的学生因为“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根本接受不了”;有45%的学生反映“父母亲很难理解我,经常对抗,很难说到一块”;还有不少学生觉得父母“七嘴八舌多管闲事,讨厌!”这说明,假如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虽是苦口婆心,但不被子女理解,也是难以奏效。家庭教育不得法,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百般溺爱和娇生惯养,袒护子女的缺点错误,结果使子女越陷越深。另一种是过份严酷,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讲究教育方式方法,而是对子女粗暴打骂,甚至驱逐出门,造成关系恶化,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有的孩子负气离家出走,有的有家归不得,只好到社会上的“流浪群”中去寻求温暖而走向犯罪。有的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手段不恰当,把孩子引向歧途。譬如,某个体户鼓励子女学习的手段是物质刺激,孩子成绩提高,每次奖励三五十元,有时一次拿出五百元让孩子外出游玩。孩子的胃口被刺激得越来越大,家长的刺激就得层层加码。最后,为了让孩子能提高成绩,就干脆答应:“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先要几百元的电子琴,然后要几千元的游戏机,最后就要近万元的摩托车。结果,家长并不能如愿以偿,其子成不了龙,却成了“害人虫”。

      家庭环境、家长的品行对孩子的心理和品行的影响很大。家长的为人处缆、待人接物和言谈举止,随时随地都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打麻将,缺人就叫自己孩子凑数,结果孩子也染上赌博恶习。由于家庭环境不良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部分青少年不能按国家法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有的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这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某些家长受到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影响,利欲熏心,唯利是图。有的家长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过早地剥夺了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而有的单位竟不顾国家法律,公开地招用童工,谋取暴利,把青少年当作赚钱的工具。

      由此可见,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失败。

      三、学校中的某些现实问题已成为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严重障碍。

      长期以来,无论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领导,或者是广大群众、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估都是以分数为标准。社会群众、学生家长评价学校的好坏只看升上大、中专和重点中学的人数多少;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仅看他所教学科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也只重视学习分数而忽视其表现;国家招生按分数划线,一张考卷定终身,一分之差决定一个人的前程;劳动、人事部门凭分数招工、招干,毕业分配根据的是学习成绩优劣。在以分数、升学率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强大社会压力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工作上,而忽视思想教育工作和劳动技术教育。于是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评估便“重智轻德”。教学评估方法多、次数频、规模大,抓得具体落实,评比和奖励的名目繁多、品种齐全、分类精细、奖面幅度大,奖励的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有奖金、奖品、奖状,也有旅游,还有提职晋级。相比之下,德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估显得苍白无力,抓得不够具体、落实,次数少、规模少,内容空洞、种类单调;由于领导不重视,评估往往流于形式。评定职称往往只看教学论文,而思想表现虽有条文但没有具体的指标要求,在提职晋级中当然就无法列为硬指标了。

      在升学率这支指挥棒的调控下,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也是“重智轻德”,造成以一好代三好的怪现象。为了提高升学率,毕业鉴定只写优点而不写缺点,或只对缺点轻描淡写,或将问题用提希望形式来表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冷嘲热讽、排斥打击,想方设法把他们排挤出班级、排挤出学校以至弃学。学生呢,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导向下,不少学生不喜欢当干部,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和义务劳动,有的学习尖子干脆就叫那些平时求他辅导的同学替他干活。值得引以为戒的是,教师的“题海战术”夺走了青少年从事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大量时间,从而使青少年失去了通过在实践和交往中不断增长才干、增加社会经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的宝贵机会,致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套在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严重阻碍青少年社会化的实现。要砸烂套在人们脖子上的精神枷锁,就必须从学校到社会,全民动手,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