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8919(2000)02—0040—05 一、团校现状分析 全国各省级团校大都在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办学,20年来,各地团校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根据自身的特点,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积极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恢复初期以团干短期轮训为主的单一的办学形式,发展成为现在以团干部培训为基础,包括成人学历教育、普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等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从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团校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还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1.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在以往的办学实践中,各地团校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使团校的办学条件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改善。但是由于团校原来的基础较差,底子较薄,走上正规化办学的历程相对较短,所以在硬件设施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仍显得比较落后。如各种电声电化设备较少,实验场所简陋甚至没有。有些团校由于校舍、占地面积的限制,无法在办学规模上挖掘潜力,形成规模效益。 2.缺乏人才优势 随着团校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尤其是汇集了一批在共青团理论和青少年工作理论研究与教学方面有所建树的人才。但从总体上而言,与那些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的普通院校相比,团校还明显地缺乏人才方面的优势:实用专业学科的教学人员紧缺,高学历(硕士、博士)、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除少数团校外,几乎没有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3.办学特色不明显 近几年来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就业分配制度的变化,团校的办学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团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团校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应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尚处于探索的阶段,还不十分明确,这就导致了目前团校在办学实践中无法找到突出自己的特点。例如在教育导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乃至教材使用等方面基本上照搬普通院校或其他成人院校的做法,原来多少能体现团校特色的一些专业和课程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新的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和学科又未能很快地建立起来,这就使得团校在整体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二、团校未来发展战略 团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确立以下几项基本战略: 1.确立“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实现的一大战略目标。对于团校来说,“现代化”的战略指的是:一是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强化产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市场体系中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按需办学、面向市场作为存在和发展的立足点;二是继续深化团校教学改革和人事、行政、后勤等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引进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起一套能与未来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市场化接轨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实现以现代电声设备和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2.确立“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团校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将是多方面的,教育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群体,团校在其服务功能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团干部培养这一单一的职能上,而要拓展到全社会青年,并根据青年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以多种形式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在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提高青年一代的跨世纪意识和素质方面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另外,团校在教育内容方面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上现代科学前进的步伐和技术更新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扭转过去那种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倾向。同时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目标等方面必须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努力拓展教育的新领域,开展各种针对未来的教育服务。 3.确立“特色化”的发展战略 未来教育发展多元化、市场化的趋势必然形成激烈的办学竞争,一个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学校很难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坚持“特色化”办学是团校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团校既是共青团培养跨世纪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是共青团理论和青少年工作理论研究的前沿,这是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主要特征,是团校的总体特色。各地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这一总体特色,同时又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在培养目标、教学导向和教学整体规划方面突出自己的学科特长,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使自己在未来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确立“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国际交往空前频繁,资源、能源、信息共享,国与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21世纪的高级人才必须是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上通用的人才”。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各国的教育已不再是自我隔绝的封闭式教育,而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事业。从未来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应该成为团校今后办学的一个新的视点。目前,已有少数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这既符合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也适应国际青年组织和青少年工作交流与合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