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 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青少年犯罪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工业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严重状况。从美国接连发生的校园枪击案件,到日本青少年犯罪的几次高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困扰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青少年问题也日趋突出,为了保证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探讨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提高教育的质量,使教育更符合现实。 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在社会转型期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犯罪特征来看,一是青少年重案日益突出,青少年犯杀人、抢劫、重伤、特大盗窃罪的比例呈明显上升态势。二是团伙犯罪现象严重。由于不良文化的影响,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及模仿力的驱使,加上自身素质的低下,部分青少年热衷于组成“黑社会”似的团伙,并且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有组织地进行盗窃、抢劫犯罪,与过去较松散的,临时性的团伙犯罪有所区别,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三是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日趋成年化、智能化,他们同成人犯罪者一样,开始利用高科技手段,或经过较为缜密的安排、策划,增强作案的隐蔽性。在实施抢劫机动车等犯罪行为时,往往运用技术手段隐蔽现场,给侦查工作制造障碍。四是反社会型犯罪或变态人格在青少年中增多,这与价值多元化与文化冲突中失去判断力密切相关。 二、目前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某些教育环节片面强调智育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造成精神世界的真空状态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评价学校教育优劣的标准往往要参照升学率或各式各样的考试分数,从学生到教师,都把升学或考试作为唯一的前途和出路。鉴于这种压力,许多学校十分注重课本知识的填压,学生承受着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德育教育却被严重忽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判断力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缺乏必要的引导,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剧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问题,许多青少年没有心理准备,陷入了极度的迷惘之中,对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前景失去信心,认为理想、信念、道德都是不现实的,只有自我实现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面对多种价值体系的选择,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许多青少年人生观摇摆不定,强调“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在这种自我意识的驱使下,只希望向社会索取,而不考虑为社会奉献。有些人一心闭门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注重人生观、道德观的培养,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独断而偏激,甚至一意孤行,走向极端。 (二)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部分青少年私欲膨胀 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道德标准都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青少年。高消费的刺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社会各个角落的侵袭,使一部分青少年也开始追逐超前的享受,相互之间盲目攀比,某些意志薄弱、素质较差的青少年为了满足贪欲,竟然丧失理智,以身试法。由于对社会丑恶现象缺乏判断和认识,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冷漠、仇视的心理。面对于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特权思想等,盲目断言权大于法,法律的权威在他们眼里丧失殆尽,于是公然藐视法纪,同时伴随着道德观念的严重错位,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 (三)心理引导的空白,致使一部分青少年产生心理素质及性格上的缺陷 心理活动历程和发展轨迹的正常,是指导一个人行为方式合理合法的重要保证。性格的形成对青少年的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心理素质和性格方面的不良因素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人到了青少年时代,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多重特征,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争强好胜,喜欢自我表现,追求刺激,重义气,好结伙,但身心发展却又不够成熟,个人社会化尚未完成,思想和行为比较单纯幼稚,并很容易接受社会中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在青春期中,生命跃动,精力旺盛,具有自我意识,追求独立,理想色彩浓重。但是,青少年时期大都情绪不稳定,甚至容易头脑混乱,由心理不平衡而失去自控能力。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也比成年人脆弱,因此遇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时,更容易引发越轨举动。 对青少年膨胀起来的物质欲望和私心杂念,如不及时发现并予以遏制,很可能会恶性发展下去,致使人格产生裂变。另外,青少年大都可塑性极强,自尊心很重,处理问题比较简单,当遇到挫折或不公正待遇时,往往不假思索地义气用事。如果对他们的心理不加以细致的分析和引导,任这种苗头发展下去,很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四)社会文化的重构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 开放以来,人们原有的单一思维模式被打破,思想和价值观念倾向多元,竞争、进取等现代文化特征逐渐被人们接受,对于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来说,新的事物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通过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他们接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不再单一,而可以通过电波、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成品中不乏优秀成分,却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不良文化,容易产生感官或心灵上的负面刺激。特别是有些地方对非法音像制品疏于管理,任其泛滥,一些青少年出于猎奇心理而深陷其中,他们特有的模仿能力又驱使其效仿其中的情节,致使不良文化制品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