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

作 者:

作者简介:
楚丽霞 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研究所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网络环境与青少年道德

      国际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的载体,在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巨大方便的同时,也相应地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目前全世界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人使用互联网,并以典型的指数增长方式发展,主机数和联入网络数大约每10个月翻一番。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人们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且网络参与者的低龄化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网络道德的建立深深地影响其道德情操,并客观地要求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网络社会道德的建构。从网络的发展趋势来看,青少年正逐步以“参与人”的角色体现其网络社会的主体地位,成为网络及与之相关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创新者和主要享用者。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令人关注的道德问题,即人类已有的道德规范是否与网络的社会化发生冲突?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怎样的道德影响?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形成因素是什么?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规范如何建立?等等。很显然,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通常,青少年的道德必须接受社会主流道德的制约,但同时也体现出独特的性质。一位学者指出:“人们屡屡指出青少年有其自己的文化,或曰青少年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中是不乏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成分的。据此而论,青少年也确实在进行着德性的创造,唯其创造结果未必都能为社会认可而已”。(注:吴康宁:《教会选择:面临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南京师大校庆论文》, 1998年。)网络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与网络的联系日趋密切,可以说他们正在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即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青少年网络道德赖以生成的条件,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来的地位与作用也为其“德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开放化的网络也能以宽容的态度认可和接纳青少年群体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理想,从而为网络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尤为突出,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垃圾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 人们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了知识的海洋。彼得·杜拉克在《新现实》一书中说:“信息现在是跨国界流动的。像金钱一样,它没有祖国。”网络上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各种各样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其中。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注:《社会》1999年第1期。)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注:《今晚报》天津,1999年12月10日。)一些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在网络上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如,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花花公子》这样的色情杂志青少年无法接触到,但当它以合法形式在美国进入网络后,青少年找到网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窥淫”的心理,以至于《花花公子》网址一周内的访问者多达47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注:《电脑思想库》,广州出版社,1997年。)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性,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注:《电脑思想库》, 广州出版社,1997年。)

      2、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道德情感冷漠。 随着一些“虚拟学校”、“虚拟公司”、“虚拟银行”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电脑的频繁接触。人们之间的交往则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是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使熟人社会中的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谈化了。更有甚者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有的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行为。还有的由于在网络上与志趣相投的陌生人交流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使青少年本身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如,1997年11月,名为“网络罗米欧”的男子利用互联网络,引诱女网友外出实施性侵害。这位罪犯自己在法庭上说:“对没有成年人监护的青少年来说,国际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无独有偶,在国内的某个城市,就有1男网友同时邀请6位女网友赴约的事情,女网友们非但没有感到此事的危险性,相反感到很有刺激。网络交往这些新的特征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3、网络内容传播的超地域性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很不成熟,极易受到其他思想的影响和冲击。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网络使用者轻易就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很容易陷入一个迷惘的境地:一方面,互联网上被极少数语种所控制。据9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网上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英语84%,德语4.5%,日语3.1%和法语1.8%。 (注:江小平:《信息化时代的法国》,《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这种情况造成了多数青少年忽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崇尚英语的现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已经不受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民族等方面的限制,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全球性、超地域性的特征。由此导致新的两极分化: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这种分化是社会的,而且是代与代之间的。不仅如此,由于青少年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些与他们现实生活中接受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不同,由此产生迷惘或冲突,甚至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的倾斜,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

      许多事实表明,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或生活方面的,大量的属于道德领域方面的问题。当前社会面临的更大挑战是:青少年能否经得使网络负面效应的诱惑,而不去践踏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这种挑战自然而然地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形成因素等诸多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