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教育与青少年信息素质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苗苏萍 上海市延河中学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人类社会正一步步走向网络时代,当电脑将一切种类的信息数字化,当传载信息的网络将社会每个角落的人群都联结起来的时候,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从工作、学习到娱乐,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将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互联网将不仅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而且将会通过消除中介或重建中介,大大优化社会运作的效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互联网引发的是整个社会层面的变革,其内在活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经济是新世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真正体现,切切不可错失这百年难遇的发展良机。

      延误一种教育也是可怕的。我们不能忽视青少年的德育、创新和实践教育,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也不能忽视他们的信息教育和媒介教育。这是两、三年以来,教育工作者们在关注光碟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介对青少年影响时反复凸显的一种思考。“媒介权力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能量覆盖着青少年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使得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习惯、审美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它的俘虏:在媒体发展使得青少年收集、保留信息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信息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媒介传播的伴生品扰乱了青少年的正常有序生活。因此,青少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大力呼吁并身体力行地开展媒介教育。

      媒介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1 )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3)学习运用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自己。做一个现代人,不会使用媒介是不行的,完全变成媒介的奴隶也不行;人们既不能阻止大众传媒的发展,也不能因噎废食阻止青少年接触媒介。因此我们对媒介的态度必须由起初的“抗拒”、“批判”转变为“因势利导”、“培养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媒介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汲取鲜活的信息营养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培养信息素质。

      所谓信息素质,即指青少年能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恪守信息时代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里,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具备:(1)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2)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3)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能力;(4)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已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人们需要掌握探索知识和把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实际运用的技能,而“信息素质”将成为新的立足点。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大致应该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 )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的能力;(2)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信息的能力;(3)找到所需要信息的能力;(4)正确评价信息和科学组织的能力;(5)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6)恪守信息道德规范的能力。

      二

      开展媒介教育,培养青少年信息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众多家庭的重视。人们逐步认识到,媒介教育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跟上信息化时代、融入网络社会,关系到中国能否跻身于世界信息强国。于是纷纷投资“普及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以及相应的“培训工程”之中。目前,中小学开展媒介教育的基本现状大致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多种媒体并存、多样媒介教育共进

      目前,在中小学,青少年接触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光碟媒介和网络媒介等四代媒介的人数都有一定比例。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接触新一代媒介越多;青少年接触第一至第四代媒介,随年龄的递增而人数比例增大。

      据笔者参与的一项1999年上海中小学学生接触媒介的调查(抽样调查样本为1800户家庭)数据显示:有82.4%的被调查者从印刷媒介中获取“大量”或“一些”信息(印刷媒介主要指《新民晚报》、《文汇报》、《青年报》、《少年报》等);有85.64%的被调查者从电视、 广播等电子媒介中获取“大量”或“一些”信息;有28.20 %的被调查者从“上海热线”、“英特网”等网络媒介中获取“大量”或“一些”信息。在1800户家庭中,有72.82 %的青少年“经常”或“天天”使用收录音机,有82.82%的青少年“经常”或“天天”使用电视机,有53.23%的青少年“经常”或“天天”使用VCD机,有43.01%的青少年“经常”或“天天”使用电脑(计算机),有4.75%的青少年“经常”或“天天”使用E—mail邮件。

      目前,上海的中小学普遍开展“红领巾读书活动”指导,其中开展“优秀”或“良好”的获奖学校约占38%;中小学普遍拥有计算机教室,开设计算机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小学占大多数;较多中小学开展了网络教育与“上网”活动,约有10%中小学少先队组织登上了“中国少年雏鹰网”,还有一些中小学的科技活动联上了“英特网”浏览了众多网站,并拥有了自己的“校园网”。

      (二)普及计算机教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据1999年国家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座谈会”发布的信息:截止1998年底,我国已有6万所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拥有的计算机约 100 万台; 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小学生超过1000万;1000所中小学建成简单的以区域网为基础的电子教室,500 所左右的学校拥有校园网。

      据上海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全市中小学生将开展“信息课程和媒介教育”。以普陀区为例,全区中学(65所)已拥有奔腾Ⅱ型以上计算机3500台其它型号计算机7000余台,共计壹万余台,接受信息课程的中学生达100%。40余所中学联通了区域网,5所中学自建了校园网,另有3所中学校园网在建设中。到2000年下半年, 全区所有小学也将开设信息技术和媒介教育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