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关于当今青少年阅读文化时尚的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丹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资料室主任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看书籍、报纸、杂志是人们传统的纸面阅读方式。看电视、电影、录像带;玩电子游戏、计算机、电子出版物是进入现代的人们以图象阅读的方式。从这一转变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媒介的跨越、一种阅读方式的跨越、一种文化的跨越。

      《辞海》中说,所谓“阅”就是“看”,“读”有“阅看”或“默读”的意思,包括“读字”和“读画”。传统的出版物以纸张印刷的静态文字来传递信息。被称为作家的人们,将一个个单字“组成”文章、诗歌或书籍。这些文字给人们营造出一个比现实更为多姿多彩的世界。作家们的神奇匠心是把这些阅读文字的人左右得神魂颠倒,使他们或感奋或大悲。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大小小的书店里、书滩上出现了一本本充斥着一幅幅照片、图画,甚至漫画的形形色色书籍。以山东画报社的《老照片》为先,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黑镜头》、《红镜头》等各类“镜头”。接下去推出的是“老漫画”系列,其中有中华书局出的《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译》等等。这些图书装祯考究,用纸或简扑古旧或堂皇超标。泛黄的照片、怀旧的风潮、新颖的方式、简捷的语言,使这类图书迅速而轻易地打动了读者,其中当然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以《老照片》的热销为起点,开启了出版界以至影响到整个传媒界延续至今的读图浪潮,人们称其为中国的“读图时代”闪亮登场。此后,为反映当下中国激烈的现实生活,出现了包括《游戏城市》、《时髦辞典》和《器具的进化》等形式的图书。这些书籍,一方面倡导阅读的快感及图文的相互传证,另一方面在选题上紧贴城市生活,使人们读起来轻松而不轻浮,莞而一笑而又陷入沉思。正象一篇专文所述:书籍中的图片,以其前所未有的真实感给人的视觉以强大的冲击力,与之相比同样对一个事件的描述,传统的文字只能望其相背了。

      就世界而言,“读图时代”的开始是在大众传媒普及之后。随着电视业、新闻业、出版业的日益繁荣,所谓“读图时代”便自然形成了。如六十年代后期,在日本出现的大众传媒的普遍视觉化、图象化浪潮。中国人对“读图时代”的感受尽管来得晚,步伐却是迅疾的,它的膨胀速度有些出忽人们的意料。在“读图时代”,电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电视是一种联续性的读图,在轻松随意的气氛中,可以获得阅读的快感和乐趣。原以文字为主体的报纸如今情况大变,随其不断的扩版,图片已占据了大量的版面。有许多爆炸性的时实新闻,都以图片的方式迅速地见之于报端,图片已成为读报者乐见之闻。以印刷精美的白领杂志为首,把图片在期刊上的运用推上了极至。图片成为一些杂志的主角,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此外,《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的被影视化并光盘化;《老子》、《庄子》的漫画化,甚至出版了邓小平理论的漫画读本《小平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图解资本论》,据说销售得还十分红火。以上的一切成了毋庸赘言的事实,难怪有人言:立于阅读媒介之中,可闻“读图时代”的隆隆脚步之声。

      所谓“读图”,是读者对以图形为主体内容的读物的一种阅读爱好,而最早最先爱好读图的是孩子们。在1996年《文汇读书周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种书,曾经是那样亲密地陪伴着我们度过整个少年人生。细腻的画面、简短而生动的文字,深深地钳入了我们的心田,那就是64开本的连环画‘小人书’”。“小人书”是一种以图为主体的书籍,少年儿童最早的读图者。当在书店消失了十年之久的“小人书”,再次出现在号称品种10万的上海图书节上的时候,它成为了10万中的唯一。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人书”,一周之内被读者一抢而空。

      时代的发展往往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在人们仍在怀旧与求新共生的心态中购买“小人书”时,大批以国外卡通漫画为主体的读物已轻易地占领了中国少儿媒体,并迅速扩大。可以说,所有孩子几乎无一漏网地被以图象为代表的卡通漫画征服了。一位专家指出:卡通漫画大量地运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段,使其叙述在时间、空间上获得极大的自由。卡通漫画可以根据作家对生活的分析,只画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最能说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或最能展示故事进程的画面来。卡通基本上没有成段的语言叙述,它以画连接故事,无论旁白还是主人公自述都很简单,句子很短;卡通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逼真。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易于理解、易于阅读、易于辨认并可以立刻受到感染的。此外,富于童话式想象力的情节、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以及充斥全篇的滑稽与幽默,使卡通漫画不仅成为新生代的阅读首选,同时成为“读图一代”的催生剂。

      在新千年来临前夕,媒体中大量的“电子”、“电脑”、“网络”文字,向人们预示着新世纪文化的到来。在一篇《新世纪的读书难》中,一位父亲有这样的说法:“按比例,书中的好东西比电视里的好东西要多得多。可是这些道理怎么与孩子说,才能让他们接受?没有过读书乐趣的人,怎么也不能理解这些。可有一天我与儿子一起看动画片,画面跳跃,让我好些东西看不懂,但儿子没这个问题,而且成了我的现场指导。”研究传媒与青少年的专家认为:80年代前后的青少年虽然都受到过现代文化的影响,但有所不同。80年代以前的青少年,基本上属于“阅读文化”的一代;80年代以后的应属于“电子文化”的一代。

      既然是“读图时代”了,人们还怎么读书呢?据新华社1999年11月27日讯,被称为“几代人忘不了,一辈子都用得着”的全套12册的《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丛书,出版才两个月就已发行21万套,成为图书市场上的“常青树”。据上海《青年报》报道,在上海图书馆新馆首次向公众发放借书证的第一天,规定时间是从9:00正式开始。 一清早上千人的办证队伍从门口延伸不见其尾。为此,办证时间临时提前了半个小时。据介绍,在发放借书证的同时,上海图书馆还售出一套读者磁卡,分团体卡(2000元/套)和个人卡(A、B、C)三种, 价格分别是300元、200元、100元。尽管如此, 办卡的年轻人仍是排成长龙急不可待。据《光明日报》报道,北京图书馆打破几十年节假日闭馆的老规矩后,仅一个月共接待读者14万人次,比以往多接待3万人次; 图书流通 66 万册,比以往增加 33 万册。中文期刊阅览室,一个月接待读者14087人,比以往同期增加89.1%。从以上报道可见今日读书风气之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