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行为及其防控的社会学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向群 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邮编:310012)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青少年吸毒行为是一种具有复杂背景的社会越轨现象。青少年吸毒行为可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和失范型。获得毒品的可能性、社会角色的紧张度、社会管理力度及个体自我控制力是目前影响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重要因素。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防控应该着力改善产生吸毒行为的社会宏观环境,确定吸毒高发区及易感人群,进行以社区为主的早期预防,提高首戒率,降低复吸率。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日益严重的国际贩毒活动的渗透和刺激影响下,毒品犯罪在我国死灰复燃。九十年代以后,贩毒、吸毒、制毒现象在我国有增无减,并呈蔓延之态。特别应当引起关注的是:青少年吸毒行为日益严重。从已有的调查看,绝大多数的吸毒者初次吸毒的年龄为20—25岁。从国际上看,美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1/3的人有过吸毒经历,意大利吸毒者中18—20岁的占73%,法国瘾君子中,80%的是青少年,日本因吸毒而受管教的青少年达43536人(林贤浩,1999 )。从全国范围看,1998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25岁以下的占总数的65%以上,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总数的83.6%(全国禁毒展览办公室,1998);在局部地区,据对10个省、区劳教吸毒人员的调查,25岁以下的吸毒者占总数的79.8%(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 1996 —1997);广东省青少年吸毒人员占总数的60—80%,其中,宝安县则占90%以上(李隽,1999);在吸毒人员的年龄结构变动上,在深圳,25岁以下青少年所占的比例比较稳定,26 —35 岁年龄段增长猛烈,1991年至1997年平均占28%,1997年占38.3%,1998年占46%(李向新等,1999)。因此,对青少年吸毒行为进行研究对于控制涉毒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吸毒行为的界定及类型分析

      吸毒行为,是指行为人明知是毒品仍嗜好吸食、注射的行为。在现实中,吸食、注射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从毒品种类和吸食方式的变化看,吸食毒品的品种已向毒性、成瘾性更强的硬性毒品转移;吸食方式从烫吸向注射转移。据云南大理州的材料,1989年至1993年吸毒中吸食海洛因的从35%上升至84%;采取注射方式吸毒者从5%增至38 %(注:项建祥等:《论降低戒毒复吸率的措施》,《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吸毒行为通常具有致害性、 渐强性和依赖性等特点。在我国,依据现行法规,吸食、注射毒品是违法行为而非犯罪行为。吸毒行为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越轨行为。在此,借用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自杀行为的分类,把吸毒行为依次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利己型吸毒。利己型吸毒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娱式吸毒,即吸毒者通过吸食毒品来暂时改变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愉悦的体验和感受。绝大多数吸毒者属于此类型。二是炫耀式吸毒,即吸毒者吸食毒品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特殊的社会群体影响力,借助吸毒行为显示具有勇冒风险、藐视法律的实力,标明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第二类,利他型吸毒。是为了表明从属于特定群体和亚文化(反社会或越轨的)或是为了确定自己认同某个特别人物而采取的吸毒行为。这类吸毒者通常把吸毒看成一种仪式,其功能是让某一特定团体(反社会、越轨的)和某个特别人物认同自己,进而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第三类,失范型吸毒。此类吸毒行为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价值观念混乱,传统的行为模式失效,社会约束力削弱,缺乏达到目的的手段,角色需求模糊、矛盾,引起个体社会角色紧张,借助吸毒来宣泄。从个人行为看,此种吸毒类型还包括个人工作、学习、家庭和情感等受到严重挫折而造成个人心理精神失控而借助来摆脱的吸毒行为。低龄段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以前两种类型为主,高龄段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以后一种类型为主。

      毒品及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多样(类)性决定的了吸毒是一种具有复杂背景的社会现象。

      二、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同其他类型的越轨行为一样,吸毒行为的存在和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发生过程看,它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获取毒品的可能性

      吸毒行为的发生必然要求有毒品的供应和相关费用的有效支付。毒品的供应和费用是导致吸毒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在一个社会中,取得毒品的可能性越大,卷入吸毒行为的青少年就越多,社会吸毒现象及其后果就越严重,反之亦然。

      从我国当前的毒品供应情况看,周边环境与内部环境均日渐严重。就周边环境而言,我国处于与多个毒品产地接壤的不利地理位置。除了西南边境外的“金三角”、西部边境外的“新星月”以外,现在的东北亚地区的毒品生产也愈演愈烈。据了解,朝鲜近年来种植罂粟六万余亩,国内有鸦片和海洛因加工厂,1993年毒品产量达60多吨。俄罗斯国内毒品泛滥,仅吉林省公安机关就破获俄罗斯贩毒集团在东北边境作案十余起(注:佟新:《我国东北地区带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犯罪特点概述》,《犯罪与改造研究》,1997年第6期。)。 虽然这些产毒地毒品的主要销售对象为欧美国家,但其与我国的地理接近性,客观上十分便于开发新兴毒品消费市场。而就国内环境而言,我国已由毒品过境国变为毒品消费地。尽管对我国当前毒品市场的供应量的描述还缺乏直接的准确的统计数据, 但仍不难从已公开的材料中做一些估算和推断。 若以1997年全国登记在册的54万吸毒者,每人的平均每天吸毒0.7克计, 全国每天毒品的消耗量为378公斤,一年的消耗量可达140吨。1997年,全国公安机关缴获海洛因超过5吨,鸦片1.9吨,大麻2.3吨,冰毒1吨多,以及各类易制毒化学品350吨(注:新华社1998年1月20日电。)。按国际惯用的推算方法,毒品的控缉量只占总量的1/10左右估计, 我国目前毒品市场的年供应量应以数百吨计。从毒品供应渠道分析,由于毒品贩运在我国已有十多年历史,已形成了比较严密和固定的供应渠道。在全国范围内,以云南为起点的网络大致有4条:云南至广东至福建、 云南至四川至陕西至甘肃、云南至上海、云南至北京至东北。在一些毒情较严重的城镇已组成了从“大老板”到“马仔”的组织严密的毒品分销网络。辽宁省朝阳市在一次扫毒行动中就摧毁地下烟馆7 处(注:《了望》,1996年第10期。)。从生产加工状态分析,除了前述境外毒品产地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输入毒品外,国内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也开始种植毒品植物。而且随着制毒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化学合成技术在制毒领域的使用,国内开始出现规模不等的制毒工场。1996年5月, 湖南省常德市破获一起境内外勾结制造晶体冰毒500多公斤、液体冰毒100多公斤的特大制毒案,涉案人员共37人,分布在浙、闽、沪、川等省市区的17 个县市,其中6人来自台湾(注:《全国青少年毒品问题学术研讨会纪要》,《青少年犯罪研究》,1997年第4期。)。另外, 在部分地区,大量的医用药物被偷盗和滥用。在南方某地的一所学校,曾发现30余名服用精神药品来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应付各类考试的中学生。一些中学生甚至以饮用止咳药水来获得快感。沈阳市五爱市场曾一天清出杜冷丁上万个(注:《了望》,1996年第10期。)。有研究表明从处方得到药品的上瘾者已达几十万人(注:《保卫学研究》,1997年第5 期。)。 1997年上半年在对北京八个城区909户居民的抽样调查中,公众认为吸毒者获得毒品的难度适中,但略微倾向于容易,而吸毒者则认为获得毒品“比较容易”(注:《人民公安报》,1997年9月11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