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竞争 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走向深化和完善,伴随而来的是社会竞争机制的形成。21世纪青年的发展将置身于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中。竞争,既为青年发展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又会使青年更深地感受生存危机,计划经济时代那种无竞争的悠闲生活已不复存在,优胜劣汰法则使生活不再轻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提出的“学会生存”,讲的就是未来社会每个人要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新世纪人类的生存竞争,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青年面临的最激烈的竞争,莫过于求学和求职两大方面。 “学习乃知识时代青年的立身之本”,在21世纪不仅是青年的共识,更是他们的行动。可以预见,21世纪青年的学习竞争,将因下述两个新变化而更趋激烈。一为就学率和就业率的变化。据1996年的统计,我国15~24岁青年的就学率为20.5%,就业率为65.2%。这就意味着有相当多正处于上学求知年龄的青年,过早地走上了劳动岗位,从而造成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城镇职工中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8%,农村劳动者中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7%。知识时代的将来,这样的就学率和就业率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试以日本为参照, 日本在1994年15~24岁青年就学率为48%,就业率为45%。我国比较日本,在就学率上低27.5个百分点,如果我国在未来10年达到日本90年代中期的教育水平,每年就会多出800 多万青年要获得高一级的学习受教育机会。在教育规模不足的条件下,青年人之间的竞争将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要进入教育质量较高的重点学校,那就更激烈了。二为高学历化趋势。当今青年从高学历才能获得好职业、高学历才能有高收入的现实中,已经预感到“未来社会将是学历社会”,因而追求高学历的“高考热”、“考研热”不断升温。如同本文第一问题中所述,城市青年期望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高达92.5%。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很难满足如此大比例青年的要求,即使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也未能吸纳如此高的入学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发达国家18~23岁青年在高校的人数为40.2%,发展中国家为14.1%)。尽管自1978年以来高等教育已有惊人的发展,尽管大学招生1999年比1998年扩招56.1万人,总数已达263.1万人;尽管2000年1月的研究生招生又扩招30%,总数达12万, 但在今后不断增多的青年应试者面前,大学门槛前的竞争仍相当激烈,不论考试的方法怎样改变,高考考场上的拼搏,仍将决定一个青年的未来发展和前途。 21世纪求职的竞争将更为严峻。一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就业压力仍难缓解。虽然80年代我国年均人口增长率1.5%,已经低于世界平均1.7%的水平,但到2010年人口总量仍将达14亿,2020年前后达到峰值15.86亿,其后才有望进入负增长。二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并在短期内不会有质的改变。因为就业问题的解决和就业岗位的提供,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我国1990~1997年7年间,GDP平均增长11.2%,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2%,就业弹性指数为0.11。 如果今后按GDP8%的增长率和0.134%的就业弹性指数,每年平均可增加约8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劳动力的供给却远远高于此数,其中每年城镇新增长的劳动力700余万,“农转非”300余万,下岗未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各200余万。也就是说每年新增的800万个就业岗位,却有1400万余劳动者在求职,再加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预见,未来社会求职的竞争,将会是空前的激烈。 求学和求职,这两大事关青年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今后将呈何态势,还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社会当如何缓解,政府当采取何种对策,必然要成为未来青年发展不容回避的课题。 生活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可以预见,21世纪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必将带动生活方式更深刻的变革。青年人接受新鲜事物快,在生活方式变革中更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因而无论是研究社会发展还是青年发展,在21世纪绝对不能忽略青年生活方式变化这一课题。 21世纪的青年,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眼光将转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讲究生活质量将成为一种新时尚。青年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将会更多地表现在以下10项:(1 )在受教育、劳动、住宅、休闲方面机会均等;(2)法律公正、 公民权利有切实保障;(3)山绿水清天蓝,生活环境优化, 无污染的环保产品受欢迎;(4)有不受暴力、传染疾病和不幸事件袭扰的安全感;(5)文化生活丰富多采,有发达的教育、艺术、娱乐、旅游以及现代视听设备;(6)有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效力的众多机会;(7)有展示个人才华、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8)社会保障系统健全,无失学、 失业、医疗之忧;(9)有良好的社区活动场所和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和谐;(10)通讯设备改善,信息交流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