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轨迹:90年代中国内地青少年时尚热点概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路得 本刊记者 郑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跨进了21世纪的门槛。怀旧、感伤的世纪未情绪随着“千禧年”的来临而渐渐淡去,代之以希望和憧憬。20世纪90年代的时尚弦犹在耳:网虫们依旧孜孜不倦地在虚拟世界里漫游;金庸小说依旧长盛不衰;张惠妹的歌声依旧嘹亮……然而红极一时的“还珠格格”已成昨日黄花,人们又开始追寻新的时尚。时尚是什么?时尚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沉淀着当时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情感;时尚就是流行文化,虽然它总是表现为这一种或那一种“物”的流行,但本质上却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使得大众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

      时尚是人类思潮的参照系,时尚的衍变演绎着历史的沧桑,也折射出人们渐变的心路历程。每一波时尚的潮起潮落,皆显示着人们信念的更迭。捡拾时尚的碎片,就能轻易复原出一部生动而感性的历史图卷。

      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是中西文化磨合的年代,处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互动时期。人们从一首歌曲、一个汉堡、一部影片中就能领略外面的世界。正是这些似乎无关紧要的时尚之物正在慢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改变着青少年一代,同时传统文化也依旧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人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两个文明的交汇下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受着多元文化的洗礼,从困惑、迷茫到理智、成熟;从全盘接受到有所选择。在此,我们只是撷取其中闪光的碎片,将10年的光阴串起来,写就这部青少年时尚“流变的故事”。

      音乐时尚篇

      音乐是最能反映人们心态的文化形式之一,尤其是人人都能来两句的流行歌曲,人们总是喜欢唱出自己的“心声”。青少年是流行音乐最大的受众群体,他们最善于用自己所喜爱的歌来表达喜怒哀乐。从柔情蜜意的港台情歌,到一派清纯的校园民谣,再到充满激情的中国摇滚,可以说,每一类歌曲的流行都代表着青少年的某种心态,流行热点的演变折射出青少年社会心态的变迁。

      港台流行歌曲与“追星族”现象

      早在80年代初港台流行歌曲就已传入内地。80年代是港台歌坛最繁荣的时期,然而繁荣过后出现的大批明星与低迷的听众又使港台歌坛陷入窘境。由于港台自身的市场已无潜力可挖,而内地文化市场沉闷单调的气氛又早已让人心生厌倦。于是90年代初,港台流行歌手开始纷纷到内地“淘金”。他们绚丽的装束、动感的舞姿、缠绵的情歌一下子便吸引住内地青少年。加之媒介的炒作、港台商家对明星的包装,以及商业的动作,对内地“港台风”的形成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港台明星们风情万种的大画像、小照片装点着大街小巷以及男孩女孩们的居室小屋,大有天女散花、铺天盖地之势。每当明星们来内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内地歌迷的狂热也是那些明星们所料不及的。“追星族”们把明星下榻的宾馆团团围住,只求能见上一面;他们疯狂地给明星献花、送礼物;他们为搞到一张演出票,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逃课去看演出;他们热心地搜集与明星有关的一切……他们在追星的狂热中抛弃了往昔的腼腆与羞涩,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各自偶像的热爱与崇拜。

      像这样狂热的追星现象,无论北京、上海、广州还是内地的其他城市都屡见不鲜。本来青少年的“追星”行为本身无可厚非,可视为青少年“青春期”寻找精神依托的一种表现,可问题是其崇拜的偶像几乎都是港台艺人,对本土出产的“明星”却极为冷淡。这一热一冷反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港台文化在90年代初已在相当程度上构成内地青少年流行文化的主体,甚至影响着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让我一次爱个够”、“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等等,已经成了许多青少年的生活“座右铭”。一些学者将港台文化的传播视为“从领袖崇拜到明星崇拜”、“从政治崇拜到物质崇拜”的过程,认为这虽然不是什么理想境界,却也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当代青少年不会再从领袖语录和政治读物中寻找人生答案,但又无所适从,只好从流行歌曲中求得暂时的精神抚慰。当他们遇到生活的挫折时,不会再背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而是高唱“风雨中这点儿痛算什么”,或是自我安慰“至少我们还有梦”。也有不少学者对港台流行文化成为内地青少年的时尚热点而深表忧虑,认为港台文化毕竟是商业文化,缺少力度和深度,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建构;同时,个别青少年狂热追星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如出走、自杀),更使“追星族”现象成为90年代初最具争议的青年文化问题之一,舆论对此大都持反对意见。而青少年则对社会的群而攻之甚感委屈,一方面他们认为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偶像,另一方面又认为狂热追星的“痴情一派”毕竟只是小部分人,不能代表全体。在他们看来,最打动他们的不是明星形式上的吸引力,而是那些他们认为更贴近自己生活和内心感受的歌词。

      也许的确如此,1994年后,内地青少年狂热追星现象渐趋弱势。因为港台“明星”的“幕后新闻”频频披露,被包装的美好形象渐渐失去光彩,同时曲调的过于单一与永远的缠绵悱恻已不再适应当代青少年的求变心理,从而使得此后的王菲、张惠妹等大牌明星虽然依旧能够唤起青少年的热情拥护,但却再也没有了痴情的“围追堵截”,青少年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音乐本身及明星们的内在素质。内地流行乐坛随着受众审美与心理的变化而有了新的指向。

      原创的都市民谣与校园民谣

      1993年,内地原创音乐开始登上乐坛。先是以《我的1997》和《小芳》为代表的都市民谣风行一时,街头巷尾皆可听到有人在唱“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紧接着《涛声依旧》、《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等也开始流行并一度成功打入港台流行乐坛的排行榜。1994年4月, 古城南京举行南北歌星演唱会,荟萃了内地乐坛大批新老歌星,场面轰动而又热烈。以至后来的业内人士百感交集地把这场演唱会称之为内地流行音乐的“金陵春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