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新人类”的概念是日本人发明的, 用于中国已十年之久。 1989年上海社科院出版日本千石保先生的译著《日本的“新人类”》一书所言:“新人类”一词是被用来概括在经济大国里诞生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变化的年轻一代”。近两三个月以来关于“新人类”的文字层出不穷,一个拥有众多读者的刊物还响亮地标榜出“新人类先锋期刊”的口号。一时间“新人类”、“新新人类”、“X一代”、“Y一代”、“Z一代”的文字图片洋洋洒洒见之于媒体。 有文章称所谓的“新人类”是本世纪末中国本土上掘起的一群。 今天的年轻一代 无论冠之以什么样的称谓我们可以看出“新人类”、“新新人类”、“Y—代”等说法实际上都是指一定时期的年轻一代。 让我们了解一下二十世纪下半叶对年轻一代的概述:日本人认为,所谓的“新人类”是经济大国里诞生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变化的年轻一代”,他们在享受这个社会为他们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但是,对这个社会还应承担的责任,他们全然不知。他们理所当然地拥有着、享受着今天这个凝结着上一辈人的血和汗的富裕、自由、平等的社会。这些新人类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他们没经历战争、饥饿和瘟疫;他们以不同于父母的方式成长,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美国人认为:所谓“新人类”从他们出现时起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通常将1963年至1973年间出生的人称为“X世代”;将1974年至1979年间出生的人称为“Y世代”;将1990年以后出生的人称为“Z世代”。据统计, 新生一代的美国人已经形成,出生在1979~1994年间的人达数千万, 是上一代人(X世代)的3倍。现在他们是20 岁以下的一群,为了以示区别已经被商家称为“新新人类”。因为商家认为,新人类与新新人类没有半点相似之处。中国人认为:“新人类”是在改革开放中学步,在商品社会的浪潮中长大,没有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记忆,他们是与时代共舞的一群,是思维最活跃、个性最独立、行为最新潮、事业上最具发展潜质的一群,他们是商业化社会的产物,更是现代科技手段的产物。所谓中国“新人类”的一群们自言为:我们在转型期中造型,我们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由发挥,我们不再追求镙丝钉的价值却要追求机械人般的专业技能和变形金刚般的应变能力。 从以上不同国域对所谓“新人类”的概述中不难看出,不论是日本60年代后的“新人类”,还是美国的“XYZ世代”, 还是流行于中国世纪末掘起的“新人类”,所指都是年轻一代人。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出生在社会相对稳定的年代,都生长在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都是10—20岁上下的年轻人。此外,他们的行为经常被父辈所不理解。 在进入新世纪充满改革机遇的中国,我们应平等地认识今天的年轻一代。根据各国青年一代的发展状况和变化状况,如美国人对新人类与新新人类市场的认识,他们认为新一代追逐流行的背后有深层的原因,他们虽然是孩子,但已经不仅仅是个青少年市场问题,而是关于未来整整一代人的市场,新一代今天的购物习惯将影响到美国未来的市场,可以预言将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去研究美国已经20岁的新新人类的市场营销。中国商家们近期推出的彩电,一改清一色黑体为五颜六色,其外型变换成有圆有扁,有似小鸡有似钟,这同样是在研究和适应年轻的新一代消费群体的需求。因为商家看到,新一代不屑一顾的某些品牌,就是要毁灭它们;而假如他们钟情的品牌,就是要轻松扶植起它们,要让新一代甘心情愿地掏出钱来,就必须赢得他们的心,要从新一代的角度去思考、去感觉。 一个时期在“新人类”另类的一群中一种古怪的红色爬过鼻梁,直伸到两边脸颊的极酷的“晒伤装”肆意流行,这是以一个名为王菲的年轻偶像发起而在“菲”迷中风行的。据分析,这“晒伤装”时长时短、色彩变化的发型,以及纯黑眼盖和争色泪痕的妆容,是表现他们不得其所的“自我”和孤寂无助的层层叠叠的心理状态。这一切并不是什么异端、反叛,在领悟了其时尚先锋的理念中,它往往是包装悦人,新鲜外表,强调其造型感。他们的目的是冲击大众的感官而不蔑视大众的判断,从而迂回地猎取大众好感,年轻一代的时尚绝不是不修边幅、桀骜不驯。 社会关注的年轻一代 关于文化方面:一部名为《特警新人类》的香港电影其导演说,新人类的思想是属于未来的,他们有我行我素反传统的思想行为。有些人不了解他们,以为他们是坏分子,危险人物,实际上他们有理想,有冲动,对别人的误解,懒得解释。《特警新人类》是描写一帮“新人类”势力入侵黑社会,以其独特的犯罪方式令警方无所适从。于是三名青年学警,利用他们新人类的触觉,对付新人类罪犯。影片在制作上满足年轻人好胜,爱刺激的个性,注重效果和动作场面,一上市就成为香港票房冠军,在美国的公映权也卖到了两千万。 关于技术方面:相对报纸、广播、电视三种媒体而言的第四媒体——互联网是以全方位高新技术为最大特征的媒体,而其从业人员大多是没有超过30岁的年轻人。有研究者认为,这个世界最大的变数,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权力正在成长。年轻的一群已经不再限于从上一代手里接过权力,而是从无中生有,自己创造新的权力。第四媒体会不会一统江山,把报纸、广播和电视挤出历史舞台,目前还不能定论,因为还没有对互联网的立法,但即使将来立了法,传统媒体的地位在绝对年轻化的一代的媒体竞争面前恐怕仍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