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在我国,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发展特点的研究十分罕见。林崇德曾描述过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一种倾向:他们不仅自己尊重自己,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但他们的社会价值感易走极端,当社会评价与其自尊需要相一致,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会得意忘形;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其自尊需要或相矛盾时,他们就可能妄自菲薄,情绪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任的自暴自弃[1]。 至今未见到有实证研究报告发表。然而自我价值感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揭示青少年人格形成的机制,本研究用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自编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2] 对大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进行了调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重庆的七所中学和四所大学随机选取2340名被试,尽可能考虑性别、年级、学科等变项的平衡,以保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及施测 用自编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其中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可区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特殊自我价值感包括道德、人际、心理、生理和家庭自我价值感)利用上课时间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并使用谈话法作为辅助研究方法,主要考察性别、年级、学校类型(重点和非重点)等变量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共收回有效问卷2187份。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的总体结果 测试的总体结果见表1。将2187 名青少年学生对三个量表的评定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在总体价值感、 一般价值感(个人取向及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方面,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均不显著(见表2)。 表1 2187名被试测试的总体结果(平均值与标准差) TOTALGIGS T1 T2 T3 T4 T5 M 24.77 20.13 18.45 12.61 15.62 14.34 11.95 15.20 S5.06 3.01 3.64 2.56 3.02 3.82 2.08 2.99 T6 T7 T8 T9T10 M 12.17 15.25 11.60 13.42 1652 S3.30 2.66 3.30 2.58 3.02 注:TOTAL——总体自我价值感;GI——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 GS——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T1、T2、T3、T4、T5分别为个人取向的道德、生理、家庭、人际、心理价值感;T6、T7、T8、T9、T10 分别为社会取向的人际、道德、生理、心理、家庭价值感,以下同。 表2 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在自我价值感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 主要作用 SECL SC SE×CL TOTAL 0.30333.626***6.595*** 1.925 GI5.292*10.233***2.956* 1.155 GS9.876**1.320 5.595* 1.007 交互作用 SE×SC SC×CL SE×SC×CL TOTAL 1.5070.4820.311 GI 0.9312.1400.376 GS 1.1731.4360.490 注:SE——性别,CL——年级,SC——学校类型;*P<0.05,** P<0.01,***P<0.001,以下同。 3.2 自我价值感的发展特点 将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共有十个年级)被试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年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一般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个人取向的一般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个人取向的特殊价值感(道德、家庭和人际价值感)方面差异显著(P<0.05); 在个人取向的特殊价值感(心理、生理价值感)方面无显著差异。测试结果还表明:(1 )大学四年级学生的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都处于最低水平;(2 )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从初一到大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3.3 自我价值感的性别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和大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中学生在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方面,则是女生高于男生,差异十分显著(P<0.001);男、女大学生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差异并不显著;中学男生在个人取向的道德价值感上显著高于中学生生(P<0.05),而在个人取向的人际、家庭、 心理和生理价值感方面,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中学女生在社会取向的家庭价值感上显著高于中学男生(P<0.05),而在社会取向的人际、 家庭、心理和生理价值感方面,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大学生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