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国防建设在人力资源层面遇到了一种空前的挑战,即兵役适龄青年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持续上升。随着义务兵中独生子女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这一代曾被称作“小太阳”、“小皇帝”的青年人,能否适应必须应对种种挑战的士兵角色,成长为身承重荷的祖国卫士呢?
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在一项连续六年的义务兵服役行为调查中,基于以连、舰为单位的整群随机抽样,系统地采集了1242名独生子女士兵和6137余名非独生子女士兵的服役体验,获得了总量达180 万字的个案访谈报告和260余万初级数据, 形成了国内迄今最为详尽的士兵行为研究数据库。
一、独生子女士兵角色适应中的成长体验与职责承诺
所谓士兵角色适应,在此是指服役公民的士兵角色投入同军事组织的士兵角色期待之间的相对协调。这种协调是对入伍人员进行全面训练的再社会化过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军队形成强大战斗力的必要条件。
我军现役义务年龄多在18岁至23岁之间,正处在就业、深造、婚恋的立身初期,对所处环境的重要社会期待高度敏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怀有强烈的发展需要,希望在履行公民义务的同时能够取得丰厚的人生收获,最终能带着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回到故乡,以更好地适应充满机会和竞争的社会生活。正因如此,我军士兵在军旅环境中形成的成长体验——一种以“兵”的基本能力与规范为尺度的肯定性自我评价便带有不同寻常的再社会化意义,可被用作揭示士兵角色适应状态的典型因素。
调查中,进入样本的诸军、兵种的独生子女青年和非独生子女青年,都围绕一套反映士兵角色适应状态的敏感项目,评价了自己当兵后的收获和进步。依据因子分析结果,这19个变量可归结为4个分析维度。 解释力排在首位的因子可名之为士兵特质,内含的7 个指标均为由民而兵的角色适应过程中颇富挑战意味的“锻造点”。其他3 个因子则有所不同,它们既是合格士兵不可缺少的素质成分,更是公民素质的必要内容。其中,受到军旅环境牺牲奉献、顽强进取特色文化熏陶的立身定位,和受到军队高度组织化生活磨炼的协作参与,对建国后数十批士兵退役后的人生发展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王克卿等,1988)。那么,当代独生子女青年走入军营后,其从军体验同非独生子女士兵相比是否会表现出某种特殊的不适应呢?
表1中的A型反应是由“进步很大”、“进步较大”、“有些进步”三个体验等级合成的。根据部队工作经验,成长体验呈A 型反应的士兵一般在军人全面训练的过程中都有某种能明确辨识的正向发展。在这一反应中,独生子女同非独生子女士兵之间的差异并无结构之别,19项指标的最大差值不过5.1%,平均水平仅为2.2%,双值检验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共5项,其中有4项在独生子女士兵的A型反应中相对居高。
表1 四个维度上的独生/非独生子女士兵成长体验比较
因子A型反应(%)类群 强反应(%) 类群
共同度 独生 非独生 差异 独生 非独生
差异
(A)士兵特质
遵守纪律 0.6624 96.8
95.21.6 82.1
84.1-2.0
吃苦耐劳 0.6588 96.3
95.01.3 66.1
84.7 1.4
身体素质 0.6383 94.4
89.3
5.1* 74.6
71.8 2.8
军人礼节 0.5824 95.5
93.2
2.3* 83.2
78.1 5.1
勇敢无畏 0.5668 95.5
93.4
2.1* 76.7
78.1-1.4
军事技术 0.5278 89.5
90.2
-0.7 69.1
71.6-2.5
独立生活 0.5236 90.7
91.8
-1.1 76.3
79.4-3.1
(B)立身定位
理解他人 0.7623 89.8
89.70.1 69.5
66.6 2.9
理解自己 0.7606 85.3
82.33.0 64.3
60.1 4.2
谦虚谨慎 0.6831 83.5
85.5
-2.0 59.8
61.5-1.7
因子A型反应(%)类群 强反应(%)类群
共同度 独生 非独生 差异 独生 非独生
差异
挫折承受力 0.5100
89.3
88.60.7 63.0
69.9 -6.9**①
英武气质0.4633
93.8
91.12.7 74.7
74.30.4
(C)协作参与
分析能力0.6496
85.9
84.61.3 52.8
53.9-1.1
组织能力0.5909
80.7
83.5
-2.8 45.2
56.1 -10.9***
成熟老练0.5402
85.9
85.10.8 53.2
53.2 0
交往能力0.5055
83.2
79.93.3 52.8
49.6 3.2
思想水平0.4349
89.9
92.8 -3.0* 69.3
76.4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