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对青年道德状况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东莉 浙江大学德育教研室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我国青年道德素质状况的实证调查,就社会变迁与当代青年道德状况变化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道德价值观呈多元化;道德冲突与困惑加剧;道德评价更具宽容性。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变革的时代,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的道德素质?这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当前国内有关青年道德素质状况的调查,笔者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素质状况表现出以下特征,这些特征虽然并不仅仅属于青年,但它们在青年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有典型意义。

      一.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是人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增强的结果。青年道德主体意识的增强是青年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方面,即在道德问题上强调个人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强调自己有选择生活方式(包括道德生活)的自由,同时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强调对道德问题作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见为主要的或首要的评判尺度,不人云亦云。

      据对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青年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显示,与八十年代相比,当代青少年最大的变化是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注:古人伏、朱炜,“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冲突与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2期。)另对1815 名沿海和内地青年的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及哪些道德观念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时,选择最多的项目是“自信自强、竞争进取”(选择率为65.5%),其次是“遵守契约、讲求信用”(选择率为31.1%),其它项的选择比例都较低。(注:宁维卫,“当代青年道德观念的调查”,《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第3期。)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青年的性格, 而这个时期青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自主意识的觉醒。

      二.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

      对北京598名青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 青年所列的“当今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中前3位的是“一切向钱看”、“个人利益第一”、 “平等自由”,之后是独立和独创精神、自强不息、敬业精神、注重学识、遵纪守法等与市场经济、社会竞争密切有关的项目,而传统文化中的忠诚、节俭、服从、忠厚老实等均不在青年认可的流行观念之中。(注:北京市青年研究会,“北京市青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1996年第7期。)应该说, 上述的经济生活中的这些基本观念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

      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年注重实利的获得与个人的满足,和过去过分贬低实利、贬低自我价值的状况相比,这种倾向是比较显著的。一项大型调查中,被调查的职业青年在确认“能促使你更加努力工作”的20个因素时,入选前十位的因素依次为:增加个人收入、个人能力得到提高、适合自己的专业兴趣、个人工作不受约束、个人成就感、自己有公派出国机会、提高个人福利待遇、晋升个人职位、解决个人住房、个人获脱产接受教育的机会——几乎全是与个人有关的因素,而“增强事业责任心”、“为国家作贡献”分别排在第13、16位。(注:孙抱弘,“中国都市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及其教育对策”,《当代青年研究》,1997年4~5期。)说明相当一部分职业青年中,一方面个性高扬,主张自由发展,并把大部分个人愿望的实现寄予单位,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国家、单位、他人的利益,奉献精神不足。

      经济并不代表一切,市场经济的规律只能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发挥作用。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经济利益,促进物质文明发展,却难以直接保证人们重视那些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的精神文化、理想信念,难以保证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市场经济能直接促使人们重视实利、实惠,却难以保证人们重视市场经济以外的社会道德。一些青年人错误地把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益原则、商品交换原则、价值规律不加辨别地引伸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乃至推广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为此,一些人所谓的“前途”就是“有钱就图”,“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倾向,甚至在儿童落水急待抢救之时,有青年问救人该得多少钱。道德的崇高性遭到践踏,人伦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钱权物的交换关系,道德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对道德问题调控能力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试图在道德的义务性和功利性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追求义和利统一的价值取向。义利兼得、义利并重、义利互济的价值取向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而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多数人能接受以义统利的价值导向,即合法正当地牟利、取利,反对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正在日益深入人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7年对全国10省市青年的调查中,在问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您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时,选择“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和“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的比例之和为83.8%,远超过选择“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个人利益”的比例之和(9.9 %)(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1997年中国青年社会政治心态”,《中国青年研究》,1998年第1期。),从中可见,中国青年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把国家、 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然,青年人在观念上的选择并不一定完全代表他们在实际行为中的选择,两者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

      三 道德价值观呈多元化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地增加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必然引起人们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的变革,过去那种大一统的社会文化开始为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多元化、多色彩的文化所取代。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倾向即是其中之一。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既可能是对道德理性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道德价值标准迷失或混乱所引起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