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和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

——兼谈青年面对21世纪的价值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丽萍 南京大学法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最辉煌的发展阶段,这个世纪,由于科技发展,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往所有世纪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多。然而就在这繁荣的物质文明背后,人们却普遍感到深刻的精神危机,缺乏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本身对此却无能为力。笔者审视当代,试图从一般意义上勾勒出人类的精神价值取向,分析其蕴涵的深刻危机,进而为摆脱危机探求一条可供选择的思路,展望21世纪,在知识社会中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任将历史地落在青年的肩上。

      一、当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

      1.现代文明下的人文精神危机

      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农业现代化,促成了现代文明的生成和演进,然而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人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了生态、社会和人的精神价值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物化世界观泛滥对人文精神的消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发的生存危机,机器世界导致的人际关系冷漠、道德感淡化、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困惑……人类正越来越严重地陷入精神危机之中,人类的精神家园已经花果飘零,这种危机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

      其一,社会道德滑坡。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人文精神是道德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中,道德总是最先受到冲击的领域。在经济高速发达的当今世界,社会道德整体滑坡已经无庸讳言,人们无法忽略种种唯利是图、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贪污受贿,不道德的丑行。最矛盾的是:人们一面痛斥种种不道德的现象,一面却又自觉不自觉地为了一己私利而抛弃基本的道德原则。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迷恋,使不少人相信生活就是一场不择手段、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

      其二,个体精神危机。

      比道德感淡化更深层的精神危机的体现是人主体意识的丧失,生存意义的失落。首先,体现在现代人不得不为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同时更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而焦虑。其次,还体现在人的主体价值的丧失,不少人在强大的物质面前,迷失了自我,没有激情,没有个性,沦为物质的奴仆。正如雅斯贝斯所言:“人似乎正在被吸收成为服务于某种目的的手段,成为丧失了目的和意义的存在……人们发展他们的生活时,他们似乎正在牺牲一种他们赖以在其中认识自己自我的存在。”(注: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第46页;)最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还体现在价值理想的丧失,价值理想是支撑一个人精神的理想和原则,是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精神的寄托和归宿,而现代人奉行价值虚无主义,丢弃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求,转而追求吃喝玩乐、感官刺激,并美其名曰“享受人生”。

      2.人类精神家园失落的根源

      现代人如此无法自拔得深陷在这种精神危机中,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历史及现实生活根源的。

      第一,功利主义及物化世界观的泛滥。

      在19世纪以来甚嚣尘上的功利主义气氛中,人们沉醉于对金钱和利益的信奉和追逐中,许多人早已不再相信精神还会有什么独立的地位和价值,但同时又普遍感觉到因精神空虚而产生的痛苦和焦虑,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的失落,是我们自己放弃了精神,把它视为物质的奴婢、肉体的附庸。功利主义观念主张在考虑行为后果时,考虑的是行动可预期的直接后果,而不是那些长远影响;它注重的是直接利益,而不顾人类的长远利益。功利主义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使得人把功利看成唯一的价值,一切不能折合成功利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若能带来最大功利效果,可以不挥手段。如无利可图,即使见孺子落水也不相救;如有利可图,什么良心、亲情、爱情、人格都可以不要。此外物化世界观的泛滥也是导致人类精神危机的诱因之一。人被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所主宰,人成为物质的奴仆,丧失了人的中心地位,失去了人应有的主体性和本质。物质中心和由此产生的金钱崇拜,把人推进了无休止的你死我活的争夺金钱的漩涡中,为了赢得竞争,有些人不择手段地进行欺诈、垄断、剥削和掠夺,在金钱面前,人失去了本性,成为一种“经济动物”。在法律、道德失范的情况下,用金钱甚至可以买到权力、地位、买到别人的尊敬和贞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金钱关系,大众消费文化和燃烧的物欲席卷一切,生活的需要被简单化为对物质和金钱的需要。

      第二,工具理性的扩张和商品意识的泛化。

      在西方发展史上,理性一直作为一个极重要的范畴在社会生活和思想历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韦伯曾把它当作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近代以来人们塑造出来的理性思维已经现实化为一套庞大的、理性化的社会机器。在这种工具理性的塑造中,科学技术获得了最迅速的发展和最辉煌的成就。然而,当我们遵循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实用理性等简便易行和实际有效的原则时,是否应该意识到我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工具理性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是积极有效的,但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人文领域中的普遍发展导致了把人当作“任加宰割和支配的工具”人成为工具的奴隶而不是主人。在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独立的批判意识与人文精神,在当代却受到了工具理性的轻视甚至嘲弄。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没有了根植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文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理性工具,丧失人所应具有的如何生存意义。商品经济曾对人性解放、人文精神的构建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当今世界商品意识的泛化对人性的侵蚀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现代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了商品对社会全面的、深刻的渗透,商品成为评价和指导社会生活的最高理念,商品交换原则成为整个社会的通用原则。理想信念的丧失、丑恶现象的泛起大多与商品意识的泛化有关。卢卡奇在揭露和批判商品所造成的异化现象,分析造成这种异化的原因时说:“由于劳动被逐渐地理性化和机械化,随着人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力的减少,他丧失热情也越来越多。他的意志的沦丧日益加重”(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社会的商品化过程已经成为人性丧失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