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6日—8月17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举办的“邓小平理论与当代青少年成长”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就“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专题进行了认真研讨。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是来自我国教育界、共青团界、社科界在青少年研究和教学中成果卓著的一批知名学者,他们从各自的研究和领域出发,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结构,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和制约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以及青少年工作的创新等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知识型社会青年创新人才的六个特征 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宋国力认为,知识型社会青年创新人才应具备如下六个特征:1.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2.具有灵活驾驭知识的社会适应能力;3.具有更高的思想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4.具有与他人合作,对科学和真理执着追求的胸怀;5.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掌握基本生存技能;6.具有掌握现代交往工具,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宋国力指出,青年创新人才发挥潜能的四大领域是高新技术领域,“两高一优”农业领域,生态环保领域和社区文化领域。 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现状 中国科普研究所青少年科普室主任翟立原在研讨会上介绍了1997年8月至1999年4月,由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协在全国开展的首次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取得的部分成果: 首次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是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97所中学和61所大学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800份,回收11397份,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问卷10941份(计男5674人,女5267人;初中生4266人, 高中生3149人,大学生3526人),最大抽样误差小于1%。 本次调查表明,尽管我国大多数青少年对创造、创造力和发明的看法是科学的,但青少年创造性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被调查者(即自评具有自信心、好奇心、敢于质疑和意志坚强的被调查者)只占被调查者的4.7%;其中初中生、 高中生和大学生分别占其自身的5.1%、3.6%和5.1%。 自评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被调查者(即自评具有想象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被调查者)只占被调查者的14.9%; 其中初中生、 高中生和大学生分别占其自身的14.2%、13.7%和17.0%。同时,青少年对脑科学(包括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尚很肤浅,多数被调查者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崇尚权威的倾向。 本次调查亦表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极待加强。比如,有一道题目调查当青少年出于好奇,把家里的闹钟拆开了,这时其家长的反应情况。从统计数字看,40.0%的被调查者的家长会对孩子“训斥”或“警告”(压制型);面对孩子的提问,48.0%的家长会以“不耐烦”、“不屑于回答”或是“敷衍”的方式对待。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越趋向于民主型教育方式,但家长的文化程度令人担忧。学校(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 85.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考、升学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39.3 %的被调查者感觉“目前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与创造力培养的目标相矛盾”。青少年对中学阶段的12门课程兴趣普遍不高,尤其对自然科学、美术和政治课程的兴趣最低。从社会角度看,各类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竞赛活动,普及程度不高;46.7%的被调查者表示“家里和学校不能提供所需的书籍”,这种情况固然有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也与青少年读物和科普读物的萧条有重要的关系。 什么制约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陈永弟认为,在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系统工程中,学校首当其冲,负有不可取代的责任。然而,恰恰在教育方面,我们存在许多制约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病:以“升学”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目标,“应试教育”贯穿着教与学的全过程,使我们在教育中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演变成了“智育”一枝独秀的畸形状况;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无法发挥创造性,教师成了从书本和教参到教学过程之间忙碌的“搬运工”,无暇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另外,教育管理体制上存在着管理过于细致的弊病也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构成制约。 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刘莲玉撰文指出,制约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培养的原因主要有四个:1.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心理“积淀”;2.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存在严重缺陷;3.思维惯常定势的负面影响;4.鼓励青少年创新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机制尚不完善。 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社会因素是什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副书记刘庆发认为,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社会因素是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因素、社会文化观念因素和社会环境交往因素: 1.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民主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等因素,是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社会前提;2.社会经济基础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公平合理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分配方式和基本物质生活水平等因素,是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3.社会文化观念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文化基质和内在精神动力;4.社会文化交往环境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全民创新素养的生长、发育和青少年生活交往的具体社会情境,是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的社会条件或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