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加强对青少年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彩芹 邵芳 山东烟台商业学校、山东省团校

原文出处:
青少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的更换和从业者的流动性已成为社会的共性,转岗、转业、失业成为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职业适应能力已成为青少年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体制、经济体制等影响,我国在培养青少年的职业适应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重视能力培养。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少大学生迈出校门,踏入社会,一切还得从头开始学。大学生尚且如此,中学生问题更严重,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的激烈的升学竞争,逼迫他们只能“死读书,读死书”,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学内容缺少应用性。在我国,这一问题虽历经改革,但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薄弱的。课程内容作为年轻一代必须掌握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也要反映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反映这些新技术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在传统的教学论上,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教材保持相对稳定,但却跟不上社会变化的要求,致使所学与社会脱节。其二,传统的教学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许多所谓尖子生只是得高分的工具。

      其次,“单位体制”思想,仍然影响着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长期受“单位体制”的影响,不少人仍然认为,就业就是要有“单位”录用,最好是国家机关、国营企业,住房、医疗、养老有保障,由此使得不少人对“单位”有强烈的依赖性,由此,还滋生了不思创业的惰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这种依赖观点虽有很大转变,但长期形成的心理定势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从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的择业中不难看出,大多数毕业生都在到处找“单位”,有许多人到毕业时仍没找到“单位”,宁愿在家呆着。有勇气自谋生路,创造工作岗位,开拓新的就业门路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另外,单纯的技能训练,不能达到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对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不少人认为就是要“多学几手”,多点一技之长。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有的职业学校将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单纯理解为加强机械性的技能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其实,职业适应能力是一种与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一些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不仅是要适应现在,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未来。与此相适应,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立足本职”,培养专业化的一技之长,还要培养职业准备能力。教育方式应从反复的行为训练走向心智开发,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不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当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

      (二)

      重视青少年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笔者试从如下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树立终生教育观念,培养职业适应能力。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级教育都不可能是终端教育,青少年时代的学校教育只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自我学习,终生成长是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培养青少年职业适应能力应目光远大,将精力花在能力的开发上,为他们以后的生存和发展着想,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个现有的岗位或工种培养其简单的“应付”能力。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教育学生:学知(Learing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学做(Learing

      To

      Do)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 学会共同生活(Lear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Learing To Be),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这可以说是对当代青少年能力结构要求的基本框架。

      第二,下大力气,培养创新能力。在职业适应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是关键。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职业培训应使下述二个完全不同的目标协调起来,为从事现有工作作准备和培养一种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从另一角度讲,创新能力也是人类的特性,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一般动物自出生就具有相当精确严密的本能活动图式。而人则不同,人的器官原始就是非专业化的,并不片面地指向某些行为,人的这种特性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应彻底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创造型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此外还要开设科技、文艺、体育、工艺、劳动等活动课程,为青少年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及展示其创造才能的舞台。组织业余兴趣小组、科技小组、智力竞赛、专题讲座,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等,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等。

      第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职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人格特性,是受心理的多维结构控制的。据相关人士对应聘上岗者的调查和分析,大学毕业生中少数不能适应工作的人,并非一技之长不能发挥,而是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个人素质的弱化。美国成功学家希尔也说过:“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们的心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