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青年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立兴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曲阜 273165

原文出处:
理论探讨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中,有许多关于青年的精辟论述,字字句句洋溢着邓小平对青年深厚的感情和热切的期望,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青年观,从而成为邓小平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和研究邓小平的青年观,无论对青年工作者正确地认识青年、研究青年、引导青年,还是对广大青年理性地认识自己,牢记党的重托,肩负起历史使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青年是我们事业的希望。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一位哲人指出,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对青年一直寄予厚望。早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就高瞻远瞩地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注:《邓小平文选》(1938—1956),243页。 )他十分重视青年的历史作用,1957年,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热情地赞扬:“在过去长期的革命斗争和近来的建设工作中,中国青年已经有了良好的表现。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注:《邓小平文选》(1938—1956),266页。 )“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急先锋,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注:《邓小平文选》(1938—1956),264页。)在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高兴地指出:“最近,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之后,发现了一批勤奋努力的、有才华的优秀青少年。看到他们的优异成绩,我们都感到高兴。”“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95页。)进入90年代,他更是反复强调,关心青年即关心未来,要“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成长起来,我们就放心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81页。)为此,他要求各级领导都要充分信任青年,帮助青年,赢得青年,“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80页。)反映了邓小平对广大青年高度的信任和殷切的期望。

      第二,选择培养青年干部是个战略问题。早在60年代初,邓小平就强调要大力培养和提拔青年干部,呼吁“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现在再不重视培养提拔年轻人就晚了,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不行了。”(注:《邓小平文选》(1938—1956),277页。)70 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历史的原因,党和国家的干部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邓小平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神圣的历史责任感。1979年11月,他在中央党政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就指出:“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三几年内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十年后不晓得会出什么事。要忧国、忧民、忧党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22页。)为此,他在80年代初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老干部要把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作为第一位的,庄严的职责……这项工作做不好,就要犯历史性大错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60页。)并特别强调“选择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几百,是成千上万。”(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85页。)他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务必把这项工作做好。为提拔、重用年轻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邓小平无私无畏又务实地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其一是要说服老同志把位子腾出来,要不然年轻干部没有位子呀。年轻的上不去,事业怎么能兴旺发达。其二是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励年轻人,以保证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其三是要大胆地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只要我们敢于把他们提出来,让他们在其位,谋其政,经过一两年就能干起来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93页。)一字一句,一招一法,可见其用心之良苦,其感情之赤诚,其思虑之深远,真实地反映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深切关注,对青年一代无限的信赖。

      第三,青年要有理想、守纪律。邓小平特别重视理想信念的作用。他认为,青年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有理想,因为理想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0页。)他反复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11页。)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和现实证明,青年人只有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有效地抵御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形形色色腐朽思想的侵蚀,健康地茁壮成长。

      邓小平认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11页。)这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状态,中国要发展起来,要实现四化,政治局面不稳定,没有纪律,没有秩序,什么事情都搞不成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249页。)因此,他强调在发展民主的同时,一定“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是自由他们并不懂。要使他们懂得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91页。)

      第四,青年要学理论、懂科技。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论思维,就不可能将科学推向高峰。邓小平认为,青年人如果没有理性思维,就不可能走向成熟。因此,他谆谆告诫青年,要努力学习理论。“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1938—1956),298页。 )他认为,青年人必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46—147页。)他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 还向青年提出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82页。)方法和要求,为青年的学习和成长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