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由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发起,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哲学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于8月20日至23日在西安举行。80 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着重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从理论到现实的深入探讨: 1.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围绕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等概念及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趋于一致的认识是,理想、信念、信仰等都具有超越现实的特性,是对现实的肯定性的否定,顺应性的批判。在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有学者将这一联系概括为:信仰以信念为基础,同时信仰又是理想的根基。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价值的本性,一般价值观念只反映了应然对实然、“应当”对“是”的超越,而理想、信念、信仰不仅是“应当”对“是”的超越,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应当”对“应当”的超越。因此,理想、信念、信仰是比一般价值观念更高的价值观念,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与会学者都认为讨论这些抽象理论问题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再制定什么新的框架或模式来禁锢人们的头脑,而是为了要从思想上更好地把握当前社会生活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理想淡漠、信念动摇、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的实质,从思维方式上掌握正确对待、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态度和方式。 2.“三个代表”理论与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关系 学者们认为,“三个代表”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当代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理想与当代实践的统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既是“三个代表”理论的思想根基,又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社会理想的必然选择。这一理论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经受严峻考验的精神支柱,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对党的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判断和评价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体现了抓好党的建设与办好中国的事情二者关系的辩证统一。有学者还提出,“三个代表”理论是党的第16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准备,要贯彻好“三个代表”理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此事应当放在目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位置。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哲学应当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构筑起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包括正当利益最大化、以自己的能力求发展、恪守理性法则、靠自己奋斗而自立。有学者认为,当今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力的竞争,中国应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机制,以实力的最大化而不是以抽象的东西作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理想。有学者就理想、信念、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没有理想、信念和自己文化传统的市场经济只能是小商小贩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当代文化决不应当照搬西方语境下的西方文化,呼吁理论工作者为建立有中国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特色的,人与人能够真正进行心灵对话的现代文化而努力奋斗。 4.关于当前信仰危机的思索 不少学者认为,信仰危机并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大转变的特有现象,而是20世纪中后期世界格局多极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典型表现。对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而言,信仰危机是由社会生活急剧变化所导致的传统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正在生成的现代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相互冲突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对已经进入工业化的社会来说,信仰危机则是对近代以来理性主义精神的认同危机,它包含着对理性的怀疑与批判,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消极、悲观情绪。有学者将危机的根源概括为不同价值观念体系间的冲突和重组,是现代社会现代性的结果,是人类不断告别过去的必经阶段。学者们认为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方式对待危机。有学者提出,决不可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和方法来看待目前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的信仰危机,应该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和方式对当前信仰危机作具体分析,应该在实践中通过对困扰人类的具体问题的不断解决,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5.对现有理想教育及其方式的反思 学者们普遍认为,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共产主义理想不可作简单、机械、直观的理解,不应当将共产主义庸俗化、低级化,而应分清其具体的发展阶段、层次和模式。共产主义理想具体到当今时代,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理想。大家认为,理想教育应具体分清不同对象、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对青年学生应注重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而对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则应加强以共产主义为内容的社会理想的教育和引导。一些青年人信仰的缺失、理想的平庸主要是共产党内部的部分领导干部的腐败和对腐败的打击不力引起的,真正对共产主义产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对社会前途不抱希望的主要不是青年学生,而是这样一部分手中握有大权的领导干部。所以,应当对他们加强教育。在教育手段、方式上,学者们一致认为,不可以强迫的手段、空泛的话语、脱离实际的理论来达到教育目的,而应该真切地体验社会生活,从中升华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以实实在在的话语实现对人们生活态度的终极关怀。同时,有学者还提出,理想教育是一个社会教育问题,必须走出讲坛、会议室,与改革开放相融合,主张理论工作者向科技工作者学习,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于改革实践中,总结有利于促进改革的新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积极灌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