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存在的客观基础问题 人的存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使得个人利益与他人或集体利益具有差异性和矛盾性,因而,用什么态度、价值取向和方式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关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完全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视为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经济基础,那么,在当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还有没有存在的客观基础呢?笔者试图从以下诸方面进行论述。 1.集体主义价值原则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尽管从所有制的形式上打破了过去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而且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一方面,国家通过资本运营,国家和集体控股,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禁止其他非公有制成分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介入,保证了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而其他经济成分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在公有资产和国有经济控制下的有益补充。由此可见,公有制程度的减弱和国家运用资本控制社会经济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性质。所以,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在当代社会仍有其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 2.集体主义价值原则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宏观调控利益原则的关系。我们知道,国家宏观调控的宗旨是国民经济总体的平衡和持续、稳定的发展,它着眼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国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调控是基于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考虑,为的是社会经济总量平衡以及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力量解决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不难看出,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制约和指导企业个人利益追求和实现的原则,是实行现代市场经济的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本质要求。 3.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利益互动关系与集体主义精神。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应该对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反映并代表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社会整体利益,仍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社会利益是个人受益的直接基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品质,既取决于个人的劳动能力和报酬的差异,也与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公共利益的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卫生、公共设施、国防、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与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和保障是个人更好地实现其特殊利益的基础。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权力经济”对社会财富的掠夺,会直接增益每一个社会成员;国家的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其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要完全依靠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国家要通过实施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制度和民政救济制度来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而各个市场主体,也惟有在整个社会经济秩序良性循环的保障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特殊利益。 在现实利益集体的微观层面上,个人与集体的良好利益关系是集体主义生长的现实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公有制形式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产生,使得企业的产权形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原有的按劳分配基础上,又产生了按资分配和技术参股的形式,个人与其所在的企业集体或者具有产权的利益关系,或者具有工效挂钩的利益关系。在改制后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中,职工一方面通过劳动可获得工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职工持有本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份,可以按资分配获得股息、红利。产权利益关系所衍生出的这种分配方式,使得员工与企业处在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中,在这种具有统一利益基础的集体中,企业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基础。在非股份制企业中,一般遵循的是劳动者的报酬和经济权益与其工作成效挂钩的原则,企业的效益与个人收入的这种连带利益关系,也是集体主义生长的土壤。特别是在打破“大锅饭”、企业自负盈亏的条件下,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员工的收入和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待遇。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保险的落实,不仅有赖于国家法律的强制,而且也有赖于企业的经济状况。所以,企业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职工的社会福利的落实。 4.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价值观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要求企业的生产活动生态化、社会效益化和持续化,即企业要实现经济的增长,不能以能源和原料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提倡“可再循环”和“生物分解”的生产方式;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企业的产品和活动不危害环境和人的生命安全;资源的使用不能损害下一代人的资源享用。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观,完全变革了传统经济学的资源无限配置和经济人假说的逻辑思维模式。传统的经济学把经济效益视为重心,以为社会资源可以无限地配置,关注的是眼前的经济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则主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不仅要求同代人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还要求当代人的资源配置不能有损于下一代人的资源使用,把眼前的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和将来的资源利用统一起来。传统的经济学关于市场主体的动力系统是以经济人的假说为前提的,认为市场主体是只关心和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经济人的思维方式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至上化为价值准则,经济行为的自利动机和资本增值的目的使得市场主体的目光只盯在自身的利益上;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把市场主体置身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的发展链条上,认为市场主体不但要有“经济人”的趋利性,而且也要有“社会人”的责任感,使自己的生产及其产品不能危害自然环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