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功利主义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清杰(1972—),男,河北内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伦理学研究。(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90年代功利主义研究可分为四个层次:1.功利主义在当代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中国文化传统、西方功利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2.对中西方功利主义基本内容和精神的阐述分析;3.对功利主义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论与批评;4.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学说之构建。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追踪功利主义的命运历程,勾勒社会发展的轨迹,眺望未来之美好前景。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功利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命运多劫,在传统伦理学说中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近代虽然有复兴的迹象,但也没有真正得到张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又曾被批判得一无是处。80年代功利主义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到90年代,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试图给它一个科学的评价,这不但是功利主义之反思,而且是对社会发展的反省,还为创建社会主义的功利主义开辟了道路。实际上,这一研究本身也纳入了功利主义发展历程,成为这一“精神主体”命运中的灿烂篇章。

      一

      功利主义在当代存在发展的原因,学者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功利主义思想。1988年11月在华东师大召开了功利主义反思学术讨论会上,冯契、朱贻庭、马尽举、赵海琦、朱义禄等对中国功利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尽举指出,中国的功利主义以整体功利为出发点,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功利主义,其论证方式囿于经验论,又是一种早熟的功利主义。赵海琦分析了中国古代功利主义夭折的问题,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封建政治经济与宗法血缘的互补结构和功利主义的无主体性(注:功利主义反思学术讨论会论文摘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89,(2).)。在90年代,一些学者剖析了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注:马云志,李少惠.墨子功利主义思想探析〔J〕.兰州大学学报.1998,(4).),介绍了颜李学派的功利主义德育观(注:肖永明.颜李学派的功利主义德育观〔J〕.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5,(2).), 总结了康有为的功利主义伦理文化观(注:何金彝.康有为的功利主义伦理文化观〔J〕.社会科学(沪).1995,(7).),特别是义利之辩大讨论, 勾勒出功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脉络。肖群忠通过深入把握中国主导性传统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提出了“道德功利主义”观点:中国的主导性传统伦理是在形式上把道德抬到无以复加的至上地位,当作目的,而在实践中却把道德由目的异化为达到个人功利目的的手段;以个人功利作为驱动人们实践道德的动力,并以此作为道德的维持手段(注:肖群忠.论“道德功利主义”:中国主导性传统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J〕.哲学研究.1998,(1).)。笔者认为, 在儒学传统中也有一条隐蔽的功利主义线索。孔子批判从个人情感出发的利己之局限性,实质上承认了人欲、利己本性事实;其学说以仁义为主旨,但首先是一种理想,孔子为儒学奠定了基调。后期的儒学虽然以“存天理,灭人欲”为目标,实际上仍然隐含了功利主义前提。

      其次,西方功利主义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由于西方功利主义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传入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西方功利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文化,而且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基础,反映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给中国社会以巨大的冲击。它承认人欲的合理性,有助于中国人从封建伦理思想中解放出来。它以功利为核心,激发人们大胆求利致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它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基本原则,有利于打破封建等级制度,促进民主意识的觉醒。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功利主义张扬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梁辉认为,功利主义之存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上讲,有存在的可能性;从发展生产力及调解其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的角度来看,有存在的必要性;由于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出现,功利原则成了民众的主要价值核心之一,所以有存在的现实性;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新的伦理文化和心理环境,有存在的迫切性(注:梁辉.现阶段功利主义初探〔J〕.兰州学刊.1989,(6).)。万俊人(注:万俊人.功利主义与经济改革析论〔J〕.中州学刊.1992,(1).)和陈泽环(注:陈泽环.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实质和功能〔J〕.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3,(5).)也发表了类似见解。

      功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上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历史渊源,西方功利主义是参照系,其现实基础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二

      学者们对西方功利主义基本内容的把握大致相同。王润生(注:王润生.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和周敏剀(注:周敏剀.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研究〔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的两本专著,较详尽介绍了功利主义的历史脉络和基本内容。林永鸿评析了穆勒(密尔)的功利主义思想(注:林永鸿.穆勒功利主义思想评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2).),王进学(注:王进学.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析评〔J〕.中州学刊.1992,(1).)、万俊人(注:万俊人.功利主义与经济改革析论〔J〕.中州学刊.1992,(1).)等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功利主义的内容。其伦理学基本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以经验主义和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以功利幸福为核心内涵,以行为效果为评价依据,以社会感情为纽带,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基本原则和最高理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