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观与均胜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两种利益观和发展观

作 者:
王昊 

作者简介:
王昊,北京行政学院政经教研部讲师 (北京,100044)。

原文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零和与均胜是两种游戏,更是两种认识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两种不同的认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它们本质上是协调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关系、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两种不同的利益观和发展观;二者都有各自存在的社会物质基础,其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它们对个人、企业、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日趋深入的发展,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会日趋加强,均胜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大,因而,对个人、企业、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来讲,树立均胜观、以均胜观来处理那些本质上是均胜关系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零和观

      (一)零和观的内涵

      零和游戏是胜对负的游戏或非输即赢的游戏。如各类体育运动,一方赢意味着另一方必定输,一方的胜利是以另一方的失败为代价的。零和既是一种游戏,同时又是一种认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零和观”。就其内涵来讲,零和观本质上是一种协调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关系、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利益观和发展观。由于零和观把某种利益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因而认为:非得即失,要么得到,要么失去;此得彼失,此所得即为彼所失;若得必失,若要此得须使彼失。在这种利益观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以牺牲他人利益来发展自我的发展观。如竞争中的“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思想意识即是零和观最明显的表现。

      (二)零和观产生的原因

      首先,零和观是人们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从静态的角度考察,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总存在着在量上有限的“一块利益”,而分割这块利益的各利益主体的基本行为目标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各利益主体在分割有限的“一块利益”时,如同有一块蛋糕让大家分享一样,不管大家的主观动机如何,只要各方在行为上想使自我利益更大乃至最大,其结果必然出现某一方面多占即为另一方损失的情况。比如,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价值量”是一定的。参与这一价值量的分割者有三方:企业本身、消费者和政府,三方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方在企业所生产的“价值量”的分配上显然是矛盾的,其中任何一方的多占都会引起其他两方的损失。

      其次,交易者之间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为零和观这种机会主义观念和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一般情况下,产品的供给方对产品的材料、等级、包装、品质、性能等的掌握程度远比需求方充分,如果缺乏竞争环境、交易规则及伦理道德的制约等条件,则零和观及其行为方式的发生几乎成了必然。

      其三,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者追求商品价值的内在属性,为零和观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商品生产者是追求价值的,更确切地说,是商品的价值增殖,因而,商品生产者对商品价值的关切度远比使用价值为甚。在许多情况下,只要其商品卖得出去,即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增殖得到实现,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怎样,使用结果如何,商品生产者并不是很关心,这种状况无疑为零和观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其四,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社会法制不健全,市场交易规则不完善,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薄弱等,又为“零和观”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三)零和观对企业及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其一,零和观是从短期的、静止的角度看问题,因而,它在认识上是非得即失,要么得到要么失去;若得必失,若要此得须使彼失的利益观和发展观。其二,零和观注重的是自我利益和短期利益。由于零和观主体把某一时期的利益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在各种交易和各次交易中,他都努力使自我利益达到最大,即使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其三,零和观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伦理道德相悖。零和观主体的竞争方式是“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因此,当零和观主体追求自我利益超过一定的“度”时,必然会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从实践上来看,零和观作为一种协调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关系、谋求自我发展的认识观念或思维方式,对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在企业的发展方面,某些具有零和观的企业领导,由于过于重视企业短期利益,因而在竞争中往往不顾企业道德、不择手段。如为了多得利润,不惜采取损害员工利益的方法如任意克扣员工工资、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工时等;不惜采取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方法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许多企业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把商业道德置于不顾,借债不还,不讲信用,甚至把债务的增加看作是控制别人的一种手段,这也是形成三角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零和观表现为,依靠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对因此而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不闻不问、漠然视之。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尽管现实的各国经济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但在二战前形成的零和思维模式仍然存在。二战前落后国家因丧失了国家主权而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帝国主义列强则凭借着各自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成为分割“鱼肉”的各个“刀俎”。此时期,列强获取自我利益的方式完全是零和观及其行为方式——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时至今日,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尽管零和观及其行为方式已相当的不和时宜:各落后国家已不再是列强们争夺和分割的“鱼肉”,而是以民族独立国家的平等身份参与世界经济利益的竞争,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均胜关系”。尽管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国在金融监管、环境保护、交易规则等许多领域里更多地合作,但作为一种思维模式,零和观仍有重要影响。

      二、均胜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