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未来世纪中国的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价值观?论者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总的来看,争论的各方对封建社会里所形成的“权力本位”和“关系本位”的价值观都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是一致的,没有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人生价值观。 目前,国内理论界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承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搞市场经济,那么就必须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出发,建立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也好,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好,既然是唯物史观和理论逻辑的要求,它就绝不是洪水猛兽,应该有它在现实中存在的合理性”[ 1](P13)。另一种观点认为,正因为市场经济, 才更需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因为市场经济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去加以克服和校正,才能避免体制改革走弯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总之,都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个人本位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主观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整体本位价值观,严重束缚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压抑了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新中国虽然成立50年了,但封建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铲除的,许多方面还确实存在着忽视个人、束缚个人发展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使许多人,特别是有突出成就的知识分子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痛定思痛,人们大声地呼唤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急切地盼望着一个有利于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是不难理解的。从主观思想意识方面看,一些同志否认社会本位价值观存在的客观基础,把它的实现推向可望而不可即的未来。有的学者就认为,“社会本位”作为未来社会的理想价值观离我们太遥远,还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因为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落后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一个历史阶段,还处在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形态的初期,因而“我们的迫切任务理所当然地应该是首先去解放个人”,并塑造出“以个人为主体本位”的人[2]。还有的同志更是曲解了社会本位的含义,把社会主义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与封建主义的整体本位价值观混淆在一起,仿佛强调社会本位就是主张关系本位,将社会本位看作是滋生“权力本位”和“关系本位”等封建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因而加以否定。这样,一方面是社会现实对个人独立和个性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一方面是有些人对社会本位价值观的误解或曲解,结果使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凸现了出来,似乎只有用个人本位来取代社会本位,把个人本位作为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才能适应未来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无论是人们的传统文化心理,还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现实,都很难接受个人本位价值观,所以,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如何既保留市场经济对个人自由和积极性的客观要求,又能克服其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弊病;既有利于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又能维护和保障每个公民的正当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双重要求。为此,一些同志提出了能力本位的价值观,以求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 在“能力本位论”者看来,传统社会体制下的“权力本位”和“关系本位”的价值观,严重束缚了人的能力的发挥和个性解放,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应该加以摈弃。资本主义的个人本位价值观,虽然把人们从人身依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个人,促进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社会的进步,但又是以人的被“物化”为代价的,会诱发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应批判地吸取其合理的成分,不能全盘肯定和照搬。只有能力本位的价值观,既承认个人的物质利益及其独立性,又是以能力的充分发挥(而不是靠对物的占有)来实现其利益和价值的,这就克服了“金钱本位”和“权力本位”的消极影响,在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的同时,自然地也就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是有二重性的,一方面在主观上它是利己的,要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它又是利他的,一个人的劳动必须能够满足他人及其社会的需要,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既然能力本位只考虑个人能力的发挥而不追求对物的占有,那么这种能力的发挥结果必然是利他主义和对社会的奉献。因此,只有能力本位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价值观的核心理念。[3] 能力本位论的这些观点,批判了封建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金钱本位价值观的弊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把能力作为人们的价值目标去追求,把能力本位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却并不妥当,值得探讨和商榷。 二 目前,理论界盛行着各种本位论。除了能力本位及其所批判的权力本位和关系本位以及钱本位和物本位外,还有个人本位、集体本位、社会本位、类本位、人民本位以及道德本位、伦理本位等等说法,相应地也就有了“能力人”、“经济人”、“物化人”、“伦理人”、“社会人”等人性假设。在这些有关本位问题的论述中,有的是从人的内在的、主体的因素出发来规定的,有的是从人的外在的、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概括的;有的是政治概念(如人民本位),有的又是哲学或伦理学概念(如“物化人”和“道德人”);有的观点非常抽象,有的概括的内容又很具体。总之,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本位概念也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为了有利于思想的交流和相互间的讨论,在比较各种本位论的优劣正误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本位”概念的含义,否则很容易产生歧义和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