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社会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空前剧烈,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格?如何塑造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格?本文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格的内涵及其特征 什么是人格?这是自古以来争议十分大的一个问题。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探讨过这一问题,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达到一致。我想从对几种主要观点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人格的理解,通常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种是从伦理的角度理解人格,把人格理解为人的道德品质。如我国儒家一贯主张的人以德为本。儒家提出的“仁”、“义”概念建立在自然血缘关系上,把德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尺度。儒家不但提出圣王之德,作为为君子之道;而且提出了君子之德,作为普通人生活追求的目标。儒家重德的传统对中华民族普遍人格的形成影响极大,例如:今天我们考察干部时仍要求“德才兼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家族价值大于个人价值,个人只不过是维持家族存在、延续的工具。因此,将道德作为人格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维持家族和社会的稳定,个人不是作为具有特性的个人而存在,而是“把自己作为上下联系的环节看”。(注:费孝通语。转引自王玉波《大樊笼·小樊笼》第1页,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传统人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第一,片面道德性。道德作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在社会中自然不可缺少,但把道德作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不适当的。中国传统人格理论的错误是夸大了道德因素在人格中的作用,这会限制和阻碍人的能力发展。道德人格论实行的结果是社会成员的奴性意识增强,有利于统治阶级巩固政权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道德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以血缘关系为主要内容。结果造成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的普遍压抑,它用道德力量压抑智慧力量的发展,将道德发展为一种否定人的现实性的抽象教条(注:刘广明、王志跃《中国传统人格批判》第1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成为束缚人的精神枷锁。 第二,非功利性。传统人格具有明显的超功利性,它将义与利截然分开,视追求利益为可耻,舍生取义为高尚,提倡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中国儒家传统尊崇的是“圣贤人格”,宣扬成为圣贤是人人生活追求的目标。在孔子那里,为了捍卫“仁”的最高原则,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所以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注:《论语·卫灵公》。引自陈蒲清注译《四书》第190页, 花城出版社,1998年3月版。)儒家的圣贤人格强调道德高于生命, “仁义”是其核心。老子讲圣贤人格强调的也是道德精神,其最高品格是“无为”,成为圣贤的途径则是:“少私寡欲”。儒家的理想人格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尤其是宋明理学夸大、抬高道德至“天理”的位置,其结果是,道德成为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近几年,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想通过改造、复兴儒家传统实现儒学的现代化。他们试图利用思想资源及儒学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对社会公众整合、统一的作用。通过注入民主、科学的因素而恢复儒学的生命力。他们把现代化与儒学揉和,牟宗三说:“新外王要求藏天下于天下,开放的社会、民主政治、事功的保障、科学知识,这就是现代化。”(注:《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第19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在这里,他们忽视了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巨大差异。 第三,严重的依附性。在中国历史上,小农自然经济一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此,传统的自然经济关系造成人们强烈的依附性。在传统社会的专制体制、等级制下,造成普遍存在的人格依附。只有攀上权贵个人才能飞黄腾达,放弃个性和压抑自我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便利手段。因此,社会上普遍盛行的是依附权贵心理。 第二种是西方哲学、心理学对人格的理解。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其原意是“面目”或“脸谱”。当代西方思想界对人格的研究十分广泛和深入,据奥尔波特统计,人格这一概念至少有50种定义。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这一定义代表了现代西方心理学对这类范畴所做的形而上学定义的传统方法。一般来说,对人的研究有两方面,一种是关于总体的人的一般本性的研究,即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这种研究要回答“人性”、“人的本质”等最一般的问题。另一种是对个人的研究。把人格理解为个性,指个人的心理特征。这主要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中运用。人格理论研究的是个人。 当代西方哲学对人格的研究属于心理领域,即人格心理学。对当代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弗洛伊德主义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潜意识层,是构成人的生命力的内在核心。本我是根源,它是无意识的性冲动。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精神分析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后来对西方世界影响很大。但他的理论还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猜测,他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已经遭到很多人其中也包括他的弟子弗洛姆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