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道德呼唤

——“中华伦理与大众道德”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日前,来自祖国大陆和香港的九十多位专家学者,在京参加了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举办的“中华伦理与大众道德”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围绕该研究所组织编写、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大众道德”丛书,就开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资源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传统美德要现代化,当代大众道德建设要民族化

      学者们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感到生疏了。如何把它大众化,如何把大众道德民族化,是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套丛书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与当今社会大众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符合时代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呼唤,对于提升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有转化为物质的、精神的力量及社会效益的必要。学者们指出,写好通俗普及读物,比写一些学术专著还要困难。学者们也强调,这种将中华传统优秀道德与当今社会大众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探索,是长期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充分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学者们认为,在丰富的中华传统道德资源中,有许多精华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迫切需要开发和利用的。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借助和利用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就会事半功倍。历史实践表明,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尊严。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的。诉诸法律,如同西医开刀;而经常的道德修养,有如中医的调节气血、使人精神滋润。所以,道德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在物质建设方面,要反对先污染后治理;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也不能搞先污染后治理,否则,就要付出极大的历史代价,民族道德与精神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为”与“位”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等重要,是21世纪的一个新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但在目前,社会科学还远没有被放到应有的高度。人文科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研究人们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各种行为准则的科学。如果在21世纪中国实现现代化,仅有自然科学而没有发达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不可想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行为举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没有人文科学家去研究,很难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科学“有为”才能“有位”,没有作为就没有位置,这是对的;从辩证法的角度,还应该有第二句话,“有位”才能“有为”,“有位”,才能更好地“有为”。

      四、回应道德建设当中的新问题,建设道德新规范

      面对21世纪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为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建设实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1)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与国家的独立、尊严、 主权矛盾运动中的道德格局;

      (2)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贫富两极化过程中的道德变革;

      (3)世界文化的多元对话、冲突、 融合与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复兴;

      (4)在世界性道德危机与道德重建的进程中, 中国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

      (5)网络技术迅速普及, 人与人之间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过程中的道德;

      (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与规范, 对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新要求;

      (7)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对于独生子女支撑老年社会提出的道德新要求;

      (8)社会迅速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法人道德、 试管婴儿等伦理新课题;

      (9)世界性的性自由、性解放导致的性的放纵与混乱, 家庭解体的加速,性商业、性旅游的发达,性犯罪的增多,艾滋病的蔓延,对中国传统性观念、性道德、性文明的挑战,乃至对中国整个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挑战;

      (10)在道德教育中,代际道德传递、社区道德传递、个体道德养成等新特点。

      要研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公德是普遍道德,职业道德是局部道德,而家庭美德是道德建设的基础。这三种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核心,要建设这三种道德,必须确定相应的、核心的、易于被广大群众所记忆和传播、简明扼要的道德规范,这就需要从中国古代道德智慧当中去开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