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道德理论概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高校理论战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中国革命道德·理论卷》(以下简称《理论卷》),作为《中国革命道德》丛书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划定了明确而独特的分工范围。本卷系统收集和分类编排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整个中国现代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为主体的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关于中国革命道德的重大理论问题的重要思想言论。

      与《丛书》的其他各卷相比,本卷对言论的取舍,主要看其是否具有理论性。“理论性”的含义,不仅要看编选的言论谈的是不是理论问题,而且要看这些言论是否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要看有无一定的篇幅。为了与《中国革命道德·规范卷》相区别和尽量避免重复,《理论卷》对一些短小精悍带有规范意义的理论论述略去不收;为了与《中国革命道德·教育修养卷》相区别和尽量避免重复,《理论卷》将原本属于重要道德理论的关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论述,以及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的论述,也一并略去。总起来说,《理论卷》应当从理论形态上完整表现“中国革命道德”,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革命道德”的象征。《理论卷》直接编选其言论的人物有80余位,收集的著作达百余种、350余册,编者阅读的文字量以亿来计。这些特点, 便决定了本卷书的独特意义,同时也使得它不能不成为《中国革命道德》丛书中篇幅最大的一种,分为上、下两卷。

      (二)

      《理论卷》之分为上、下卷,首先是由于它意义的重要和篇幅的巨大。分上、下卷的做法,可以使中国革命道德的理论形态表现得更充分更完整一些,使收集的人头更多一些,使每个人物的重要言论更全面一些。最初编选出来的文字量远较现在的为大,但我们毕竟只是编“选集”,而不是编“全集”,因此只能一删再删,如今的上、下卷,已经是忍痛割爱的结果。中国现代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关于革命道德的精辟论述,真可谓美不胜收。

      《理论卷》之分为上、下卷,也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全书共分10章,上、下卷各占5章。上卷的1—5章, 大体可看做中国革命道德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原则;下卷的6—10章,大体可算作对前5章的理论延伸特别是实践运用。章下分节,节下分目,通过章、节、目,加上“卷序”和各章“导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结构,便于人们理解和把握。各“目”下的具体条目顺序,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安排:领袖人物的言论先按人头排序,次序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和江泽民;再把各个人的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领袖人物之后按时间顺序接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文件之后,其余人的言论,以各个人时间最早的一条言论为准进行排序,即此“目”中言论时间早的人物排在前面,晚的排在后面;排定人物顺序后,再将各个人的言论按时间先后归入各个人头之下。整个编排结构是人物与时间相结合,既体现了革命道德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体现了各个人的观点的历史延续状况。由于时间在本卷书中的这种重要性,因而在每一条言论下不但标明了详细的出处,而且标明了具体的时间。每条言论的具体时间是被作为学术成果之一来认真对待的。下面对各章的主题作一个扼要的介绍。

      第一章是“革命道德的本质与形成”。

      这一章的主题为:什么是革命道德,革命道德是怎样来的。要回答什么是革命道德,就须首先溯源于什么是道德。革命的志士仁人对道德本质的正本清源,实际上是破旧立新的过程。革命者拨开了以往思想家们罩在道德本质上的神秘面纱,道德的本质便披露无遗,革命道德的本质也就显现出自己真实的社会和阶级特性。同理,革命者寻找革命道德的起源,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道德的起源与道德的本质是紧密相连的,本质可以看做是从静态上去回答什么是道德,起源则可以看做是从动态上去回答什么是道德。道德的一般是这样,道德的特殊——革命道德也是这样。革命者认识到革命道德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体现,革命道德是在无产阶级和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以及革命道德是对传统美德的批判继承,从而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革命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这一章,实际上正是全部革命道德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是“革命道德在革命与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这一章的主题为:革命事业为什么需要革命道德,以及革命道德为什么能促进革命事业。理解中国现代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为什么需要革命道德,就得认清这场革命的性质和目的。中国革命的志士仁人,首先认识到革命道德是作为革命的工具,以帮助达到革命的目的来发挥作用的。同时,他们也完全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目的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既包括政治上、经济上的目标,也包括思想上、精神上的目标,因而,革命道德又是革命的目的之一。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事业和人的辩证关系,革命者们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正确把握,充分揭示了革命事业需要革命道德和革命道德促进革命事业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是“革命道德的宗旨”。

      这一章的主题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所有的道德都是“人”的道德,都是为“人”服务的。但以往的旧道德所为之“人”,要么是不存在的抽象的“人”,要么是剥削阶级的“阶级之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一以贯之地提出以“人民”,即以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革命人民为服务对象,并将此视为自己唯一的、根本的宗旨,从而鲜明地体现了革命道德的“革命”本色。同时,从革命者的大量论述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革命道德之能够对革命事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中,便能得到最有力、最充分的说明。

      第四章是“革命道德的原则”。

      这一章的主题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所有的道德都是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服务的。但以往的旧道德在调节这些关系时,奉行的基本上都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原则。即使是打着整体主义旗号的道德原则,由于其“整体”是一种“虚幻的集体”,归根到底,其道德原则实质上仍然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革命者,对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本质和痼疾始终保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而,非常坚决而全面地倡导和践行集体主义原则。他们所遵循的集体主义原则,现实基础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利益,服务宗旨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其集体不是“虚幻的集体”,而是“真实的集体”,这种集体主义原则能够真正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保障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成为各种正当利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的真正可靠的道德调节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