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大意义,它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有责任从理性的深度来研究这一极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帮助人们从哲学的视野认识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正是人类违背了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原则,使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分离的结果。人们在进行价值选择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主观的、功利的一面,没有意识到价值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事实和价值的矛盾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事实和价值的背离正是当前环境严重恶化、资源过度消耗以及经济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源。 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事实和价值自觉的统一,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逐步从冲突走向协调,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哲学大有可为。 一、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事实和价值的统一 事实和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东西方价值哲学中讨论的热点,始终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建立在人类对自身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的,从理性的深度揭示出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引导社会向着良性循环发展的价值观的基础。 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过程、关系和属性的总和,即“物的尺度”;价值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以及人的需要的满足,即“人的尺度”。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①(P97)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指出,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生产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面对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那么,这个关系究竟应当怎样处理呢?马克思还谈到:“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②(P97 )所谓“美的规律”,我认为应当指人类实践活动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事实与价值统一基础上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涉及到两大主题——尊重事实和创造价值:尊重事实就是人类必须正确认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并以此作为人的需要以及人的需要满足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尊重事实就是“求真”;创造价值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服从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即“求善”。两大主题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一,尊重事实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符合客观对象的内容和规律,而创造价值则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保证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第二,尊重事实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遵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创造价值的核心是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这也是人类活动的动机和动力原则。第三,尊重事实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于统一的客观规律;创造价值的作用在于使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多样化的需要、利益的追求在客观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真正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 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是不可否认的,但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源。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在于:第一,事实与价值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人类活动的内容。一方面,人类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没有价值的事实也是毫无意义的。第二,事实与价值都是人类活动所要追求的目标。第三,事实与价值在实践中相互引导。事实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是统一的,因为人类的自觉能动性不仅表现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它可主动地为人们调整价值目标,使其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价值观尽可能地尊重客观规律,将价值观与科学观统一起来。所以生态失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识到根本原因,就可以随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将事实与价值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统一起来,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总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达到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历史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打破旧的统一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尊重事实是对“真”的追求,创造价值是对“善”的追求,而在实践基础上所达到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则是人类活动最高境界——“美”的追求。人类只有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否则就会导致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二、机械发展观的困境:事实和价值的冲突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以至形成了导致后来人与自然走上对立的发展观——机械发展观。机械发展观在生态上以割裂人和自然、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为特征,具有很大的生态破坏性,它充分满足了资本家以追求剩余价值为最终目的的个人需要,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导致了人类活动中事实和价值的强烈冲突。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持续性,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根源之一:忽视了暂时性与长远性的对立统一。在旧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眼前暂时取得的成就往往是以长远的、永久的生态破坏为代价换来的。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暂时性的单纯的经济效益已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淹没和抹煞了,“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③(P386)对自然是这样,对工人也是如此,只要能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来,资本家是不会去考虑工人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人已成为机器的奴隶。正是资本家这种自私自利,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客观规律,忽视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短视行为,造成了产业中的生态破坏性,导致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异化,使社会发展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