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1999年年会于1999年10月31日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历史发展与价值观念变革、价值冲突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价值观念变革与价值观念冲突 欲讨论价值观念变革须首先对价值观念本身作一界定。周树智(西北大学教授)探讨了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三概念的区别。他认为,价值概念的含义是“应当”。“应”指应该,“当”指正当性、合理性。合理性是同必然性相符合的东西。价值是历史进步的存在方式,其本质体现在历史前进的趋势中。价值观是对价值现象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价值观念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特定历史时期价值的意识形式。价值观念的形成原因是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价值观念的深层变革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刘进田(西北政法学院教授)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价值观念变革是在民族价值与个性自由价值的复杂矛盾中进行的。总的看来五四后民族价值抑制了个性自由价值的发展。整个20世纪民族价值事实上成为马列主义、自由主义和当代新儒家三大文化思潮的共同价值底色和尺度。民族主义价值对个性自由价值的抑制表现在:一是使个性自由价值表面化、边缘化。在五四后的各种文化论战中无论哪一思潮中的论者驳倒对方的依据实质上都变成民族独立价值和国家富强价值。他们虽也讲个性自由价值但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已远不如五四时期那么重要了。二是使个性自由价值工具化、手段化。人们不是把个性自由价值看作本应是的价值合理性理念,而是理解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工具合理性理念。三是使个性自由价值落后化、反动化。实现民族独立价值须反帝反资,而在反对列强的侵略性属性时也把它所体现的时代性价值当作落后反动的东西一起反了。 价值变革在当前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刻和剧烈的时期。王伟民(西安空军工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我国当前价值冲突的特点。他指出,价值冲突是不同价值主体或同一价值主体的不同价值行为、价值活动和价值观念相互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当前我国价值冲突有五个特点:一是价值冲突程度的凸显性,冲突更为尖锐激烈。二是价值冲突性质的二重性,冲突对社会和文化发展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三是价值冲突形式的多样性。四是价值冲突根源的复杂性,其中利益关系是冲突发生的主要根源。五是价值冲突消解的长期性。康兰波(西安电讯工程学院副教授)指出,当前我国价值冲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种价值的冲突。在价值观念上我们既强调经济增长的合理性,又强调环境保护的迫切性,这都是正确的,但在现实实践中二者一时又难以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严重冲突。要将二者真正统一起来需要物质经济条件和人的素质条件。应大力发展经济和提高人的素质,以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两种价值间的冲突。 2.价值观念变革与价值取向 价值观念变革具有方向性,从而价值观念变革同价值取向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当前价值观念变革中的价值取向应是什么,与会学者就此展开了不同意见的论争。刘加珉(西安石油学院副教授)从探讨马克思的一般价值理论入手进而分析了劳动力价值和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并由此揭示出当代中国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他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价值范畴和哲学价值范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哲学的贫困》等重要著作中,而且体现在对劳动力价值的确定上。劳动力价值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有两个层次,既有经济的、物质的、生理的因素,又有社会历史的、精神的、道德的因素,二者是统一的。同时,生理因素、道德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都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而价值判断又涉及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斗争。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就不仅仅由生理、历史和道德因素确定,也要由不同集团的力量对比和斗争情况来决定。他认为,现在站在工人价值立场上说话的人太少。这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 中国当代价值观念变革和价值取向地贞定同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评价和取舍内在相关。今日价值取向的选择应借鉴传统价值观。李刚(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副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所体现的和合价值观在我国当代价值观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合价值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它主张天人和谐、人己和谐。其当代意义是:有利于克服“西方中心论”价值观;有利于克服价值一元论弊病和开发中国传统价值论思想,丰富价值结构;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利于摆脱唯物和唯心二元论简单模式,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 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阶层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变革的一个鲜明体现。赵金胜(西安交通大学)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自我和社会的价值选择上,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强调自我。在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间更大地向个人本位价值倾斜。在贡献和索取关系上接受无私奉献和“只索取不贡献”价值观的是少数。大多数人赞同“既贡献又索取”、“贡献与索取平衡”价值观。“为我不损人”的价值观颇受推崇。 3.价值观念变革趋势 价值观念变革的未来走向和趋势是什么,这是与会学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大家发表了不同看法。邬焜(西安石油学院教授)认为,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念将呈现出多元化模式,它的客观基础是计算机网络化技术。工业文明发展起来的大规模、单向式、自上而下统一控制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导致一般民众通过正常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基本一致和广泛雷同的性质,从而使工业文明时代的集权制国家统治下的民众通常总是具有大致雷同的、统一的、高度同步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从工业化向网络化的转变必然引起这种一元化价值观模式的变革。因为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处理、创新和传播方式具有交互性、平行性、非权威性和多样化的基本特征。这一新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人类知识的多元化、信息模式的多元化、意见集团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的出现奠定了最为基础性的技术前提,为马克思和列宁早已憧憬的国家集权的消解和个人与人类的充分解放展示了更为宽广的前提。网络化会导致多元化价值观念和与此相关的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