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孝,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道德概念,自古以来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特别是在儒教家族中,它在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此外,孝又与忠结合在一起,为国家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大的意义,被认定是人类所要基本实现的道德。在东方人的理解上,儒教及思想的核心是不能忽视孝的。关于这方面的思想研究的历史较长,其业绩也较为庞大。笔者无意详加叙述。本文拟回绕古代有名的老莱子故事及其有关的种种解释和说明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整理,检讨过去研究的问题点,进而探究其孝的真意。 老莱子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伟》中记载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楚国人,其著书有十五篇。《汉子·艺文志》中载有《老莱子十六篇》,但著作现已失传。《战国策》、《庄子》、《大戴礼记》、《说苑》、《淮南子》等书籍中也有一些有关老莱子的零星记载,可惜具体史实不详。此外,刘向《列女传》的“贤明篇”中有《楚老莱妻》的传记,其人是以隐者的风范出场的。后世把老莱子作为孝子列入“二十四孝”使其变得名声显赫。而《楚老莱妻》所看到隐者老莱子形象,散见于其它诸书的资料中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难于理解。为什么会产生作为孝子的老莱子故事呢?从现存的一些资料上看理解这个问题还有些困难,现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本文把作为孝子的老莱子故事,收录在古代孝子传记中的引人注目的事实以及通过这个故事对孝行的本意进行考察。老莱子故事的问题点是,儿子在双亲面前做婴儿起舞状,其孝行的真意有何启发?对此,自古以来大致就有两种解释,下面先就各种有关的资料,确认其解释的特征并整理其问题要点。 一 《武梁祠画像》和《孟子》赵歧注等文献中所见到的老莱子故事 在《武梁祠石室》所看到的有关老莱子画像,其铭文曰: 老莱子,楚人也。事亲至孝,衣服斑连,令亲有欢。君子嘉之,孝莫大焉。又《类聚》卷20人部四孝也载: 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著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 老莱子事亲的孝行,都是对双亲做婴儿舞来作为孝亲的傍证。后者叙述老莱子担水走过堂前时,扑倒在地作婴儿啼哭之状,前者也描述了在画像的双亲旁边老莱子倒地的情形。这个故事的老莱子原本是穿着一套衣服的。后者的“弄乌鸟于亲侧”部分,也是为了使双亲高兴而做的婴儿之舞状。只是这部分在后来师觉授的《孝子传》中,把婴儿之舞与“不称老”联系在一起,使用这种系统资料的情况是较多的。 关于这个故事中幼子娱亲的孝行真意,赵歧有一种解释。他认为老莱子作幼子之舞以娱双亲的孝行,是受止于慕亲之心的行为。他对《孟子·万章上》的“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一段话的注释是: 老莱子,七子而慕,衣五彩之衣,为婴儿,匍匐父母前。 这可能是东汉时老莱子孝行故事极为自然的解释。老莱子的孝行故事,最初是受止于子慕亲和子依存慕亲的心理满足感和观点的。孝的本质是服从、事奉双亲,这是儒教的重要纪念,这个故事从理解孝的本质而言、恐怕是最通俗易懂的解释。赵氏的说明,与老莱子具体化的孝行意义解释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可是,这个故事是后世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解释,其结果在理解孝的意义上变得复杂难解了。下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故事的孝行解释进行研究。 二 师觉授《孝子传》中老莱子孝行故事的特色 正如上述的两种资料和赵氏的说明所确认的那样,老莱子的孝行故事所表现的是双亲对朴素的赤子之情的感激和喜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对生命衰灭和孝的观念的关心变得更为引人注目了。这也是这个故事从另外的角度所附加的说明。从南北朝时宋人所认为的师觉授(《南史》七三孝义上)的说明来看,其《孝子传》(《御览》四一三所引)可能是按照编者的理解进行解释的,所以才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说明理由。这种观察方法在后世老莱子孝行故事的解释上是带有方向性的,即使是对经义的解释,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之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 据此,在父母面前做幼子之态,是儿子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年老,儿子上了年纪,但在比自己更老的双亲面前痛感自己的衰劳则是可悲的。这层意思,就是用孔子的话来加以说明的。此外老莱子孝行的真意,是慕亲以求其喜悦,带有不同的方向性。亦即故事所说的“不称老”和“恐伤父母之心”的另一种解释。只是做婴儿之态与“不称老”的直接联系缺乏事实上的根据。笔者是附会师氏的附加说明,限定于《礼记》的意义,加入了老莱子故事中本来所没有的故事加以考察的,另外,理解这个故事朴素的真意容易产生复杂混乱。尤其是对《礼记》句子的解释带来的影响更大。以下从是否接受师氏解说影响的角度,用历代所确认的资料,对《礼记》句子的解释加以研究,并考察与老莱子故事的关系,以整理其中的问题点。 三 老莱子孝行故事中“不称老”的解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