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值、价值取向及其研究 价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现象、活动等所做出的认识、理解和解释,它反映了人的社会同动物世界的本质区别,也就是社会具有动物界所没有的文化(价值)特征。但就人的社会本身而言,价值集中体现的是人们在认知、看法、观点、态度、信仰中所透露出来的倾向性及其特征上,比如虽然人都有认识能力,但这个地方的人为什么要这样认为,而不那样认为?为什么相信这个,而不相信那个?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什么事物对什么人来说是值得的或不值得的。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K.M.Kluckhohn)由此认为,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注:C.K.M.Klukhohn,"Value and Valu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In T.Parsons & E.A.Orientation in the Theory of Action:An Exploration in Shils(Eds.),Personality in Nature,Society,and Cultur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值得与不值得意味着人们在认识上面对各种事物现象所做的抉择或所寻求的行动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可见价值取向往往是通过选择或比较来确定的。 虽然价值取向同个人的选择有关,但这并不表示价值取向具有非常丰富的个别性。众多的研究显示,影响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价值选择,更多的因素是同他所处在的社会文化体系有直接关联。这里的一个相关问题是,要想研究人的价值取向必须涉及到这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是什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在一特定时代都存在着某种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形成同当时的统治者的重视、大众的心理认同、社会的风气及人的信仰等有复杂的关系,无论何种原因,当一种主流文化在帮助和引导人们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时,这种价值取向就可以称之为价值导向。 价值内涵上的丰富性、多面性和系统性构成了社会上的一种价值观,它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指出,价值观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怎样活才能幸福的问题,(注:[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即人的幸福观,但显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人对幸福的认识和解释完全可以不同。可见,任何有关价值取向和价值观问题的研究都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社会、民族的思想观念、文明状况、国民性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关于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的探讨,最早的经验性研究出自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但当时的研究比较关注那些未开化的民族和部落。从60年代起,不但这一类研究的学科领域有所拓展,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都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而且许多学者开始将研究目光转向了现代文明社会,诸如许琅光对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进行的文化比较研究,(注:参见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宗族·种姓·俱乐部》,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英格尔斯(A.Inkeles)开展的跨国性的人的现代化研究,(注: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法国学者斯托策尔(J.Stoetzel)等人实施的欧洲九国价值观念的研究,(注:[法]让·斯托策尔:《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日本学者千石保对当代日本青年价值观念,即“新人类”的研究(注:[日]千石保:《日本的“新人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等。中国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研究最早是在本世纪初由一些思想家、哲学家进行的,他们的这些研究往往是在较抽象的层次上来讨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而非经验研究,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再一次掀起的东西方文化大讨论。但进入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比较大型的研究有:沙莲香主持的“中国人民族性格和中国社会改革”(1986),(注:沙莲香:《中国国民性(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黄希庭等进行的“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调查”(1989),(注:黄希庭等:“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年第3期。)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1993),(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课题组:《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景怀斌主持的“中国城市人的居民文化素质研究”(1995),(注:景怀斌等:《人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国家体改委定期做的“社会心理调查”,(注:孙立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室正在进行的“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研究”等。另一方面,台湾学者的讨论主要是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