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我国伦理学研究总体上仍呈现良好势头,特别是在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一、邓小平伦理思想研究 社会伦理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探寻的课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伦理内容与追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民富、国强为目标,具有明确的伦理目的性。探析邓小平的社会伦理思想,对于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认识现实中的社会伦理问题,进一步推进改革实践,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者们普遍指出,邓小平社会伦理思想贯穿着科学的方法,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它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理论的完整性;同时它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表现出了伦理目的与伦理实践的统一。 有人认为,邓小平社会伦理思想包括如下五个方面内容:1.至善的社会伦理追求。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伦理文化传统的民族,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邓小平表现出了浓厚的社会伦理情感和追求。2.科学的社会伦理认识方法。邓小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去认识、看待现实中的社会伦理问题,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突破,实现了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统一,求真与至善的统一。 3.以效率与公平为主要线索的经济伦理思想。 社会伦理实质是社会的利益关系,物质的经济利益具有首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邓小平的伦理视野中,经济伦理首先成为关注的重点。邓小平在观察经济伦理问题时,主要立足于效率与公平两大基本问题,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经济效能在伦理中的地位作用。邓小平不仅抛弃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旧式平等观,而且也突破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理想主义要求。其意义在于,他把公平与人们的需要满足联系起来,置公平于经济发展基础上,使公平具有新的时代含义。4.坚持民主与法制建设并重的政治伦理思想。邓小平关于政治伦理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认识上。由于民主与法制不可分割的关系,邓小平进一步萌发了制度伦理的思想,这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他把社会制度,其中特别是社会的政治制度,作为社会伦理识别的重要标志;其次,他把加强法制建设作为扫除封建残余,推进民主政治的突破口;第三,强调制度在社会伦理秩序中的基础作用。5.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文化伦理思想。“两个文明”一起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他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蕴含着鲜明的文化伦理的思想观点。 另有学者探讨了邓小平的道德范式,指出所谓道德范式,乃是指决定一种道德形态的根本面貌和属性的核心命题,其基本内容是道德、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问题。道德范式一旦出现了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整个道德形态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邓小平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范式在否定道德政治化的同时,提醒我们要防止另一个倾向: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道德建设。他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还有的论者认为,邓小平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范式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条件下形成的,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种新道德范式的确立,会给道德建设带来巨大变革,做出重大贡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道德范式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道德、经济、政治相互关系的辩证思想,为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制度伦理研究 一个社会的制度环境如何,不仅影响到该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影响该社会的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当前社会道德状况的现实可以发现,无论腐败之产生还是腐败之防治,都与现实的制度环境有关。制度或体制的合道德性问题,近些年来已引起国内有关研究者的重视。 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所用的“制度”,实际上包含三层语义:一为根本社会制度,如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二为中观体制,如市场经济体制或计划经济体制;三为具体制度安排,即一系列规范市场和个人行为的规则、章程等,如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即指分配和规范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则体系。在理论上将这三个层次划分开来,对它们分别进行道德评判,不仅有利于界定不同的道德衡量和道德责任承担,更有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创新和道德发展的运作。 有人认为,制度德性意指制度的是否合道德性以及合道德性的程度,是对制度作道德评判,实则与个人道德的内含是对个人行为的合道德性程度的判断具有相似性。但是制度德性及其研究不同于个人道德及其研究:首先,以往伦理学在个人道德研究中已为个人行为的合道德性确立了许多原则、规则和准则,也即确立了许多切实可行且超越文化局限的个人道德标准;而制度的道德性标准远远没有个人道德标准那么丰富,有一些基础原则如公正、正义、平等、公平等,也将面临如何用之于不同社会制度之中并加以历史地判断的问题。其次,难以确定公理式的制度道德原则。因为,古今中外各个民族和国家,由于具有不同的历史演化,不同的文化积淀、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乃至不同的地理条件等因素,对同一道德情境就具有见仁见智的道德认知、道德审美和道德抽象,因此,对制度合道德性的考察往往应与考察对象特殊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联系起来,从而要复杂难辨得多。制度性道德,则指以制度形式出现的道德思想、道德约束,如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道德原则、规范等,它们明确归属于制度安排范畴。显而易见,制度德性问题的研究不包括制度性道德。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制度指正式制度,制度经济学称之为正式规则,它的伦理效应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道德建设提供适宜的环境;2.沟通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3.独特的规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