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道教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先民宗教文化相互交流吸取融合的结晶。本文阐述了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关系,及其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字号:

      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各民族互相间的接近、趋同,是民族一体化过程的基本实质。没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逐渐趋同,就不能形成稳固的民族统一体。中国之所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与各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文化方面的内在联系也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地阐明这种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宗教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研究,还能推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成为促进当今中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和友谊,维护祖国统一,批判民族分裂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道教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先民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

      以超越死亡病痛,长生成仙为宗旨的道教,其长生信仰理论及有关的神话传说,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道教长生信仰的神话思想观念,从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其与周边民族族群的联系。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汉代属于西南夷活动地区的莋都一带,其“莋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其人皆被发左衽,言语好譬类,居处略与汶山夷同。土出长年神药,仙人山图所居焉”。刘向《列仙传》对这位居处在有长年神药的西南少数民族先民活动地区的仙人山图的事迹,有所记载:“山图者,陇西人也,少好乘马,马蹋之折脚。山中道土教令服地黄、当归、羌活、独活、苦参散。服之一岁,而不嗜食,病愈身轻,追道人问之,自言‘五岳使之名山采药,能随吾,使汝不死’。山图追随之六十余年,一旦归来,行毋服于家间,期年复去,莫知所之。”(注:刘向《列仙传》第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9月第1版。)可见,这些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活动区域,据称曾是生长长生神药,有仙人居处和擅长辟谷轻身的道士出没的地区,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和修仙气氛。

      事实上,道教早就十分关注周边民族胡、越、氐、羌等族群的长生信仰及有关的奇方妙药和神话传说。道教早期经典《上清外国放品青童内文》便充分流露了道徒对周边民族“不死之教”、“不死之药”以及具有萨满飞升、交通天界神灵法术的“胡老仙官”、“越老仙官”、“氐老仙官”和“羌老仙官”的敬仰和渴求,向往能“与胡老交言,变化飞空,游行东极之境”;“与越老交言,变化朱宫,飞行南阳之境”;“与氐老仙官交言,能飞行玄虚,游戏皓素之垄”;“与羌老交言,飞行玄虚,游宴朔阴之庭。”而且,更诱人的是这些周边民族地区,“有仙家数万人,地无寒暑,时节温和,多生神仙芝草,食之飞空而行;……有不死之草,形似菰苗,长三四天,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株,一株食之,飞升上清;已死之人,覆之则生”。在离中国(中原)很远的南方,长着神奇的大树,那儿“甚多灵药,甘液玉英,无所不有。”在“羌老仙官”所居处的区域,还有“饮此水得不死”的神水。(注:《道藏》34册第8—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该道经属正一部上清派的早期经典,成书当不晚于南北朝。)其原生态的神话至今仍流传于西南后进民族当中。(注:拙文《长生信仰主题的文化人类学考察》国立成功大学《道教学探索》第玖号,1995年台北版。)

      考古工作者在汉代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址中,发掘出颇多所谓“羽人”题材的考古文物。(注:张增祺著《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羽人、羽士、羽衣、羽化均为道士、飞仙、仙人、仙化的别称,取其羽衣飞升成仙了道之意。

      信奉道教者以追求长生成仙为宗旨,而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中早已有浓厚的长生信仰观念,为道教的创立和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奠定了基础。

      道教的创建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改造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过程,是在其传统固有“鬼教”的基础上“缘饰以《老子》之五千文”,注入了“道”的精华,而改造成五斗米道,贬称“鬼道”。道教神灵体系庞杂多端,便与其大量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原始神灵融入道教神灵系统有关。《太上正一咒鬼经》所要咒治的鬼中,就有少数民族的“羌胡鬼”和“蛮夷鬼”(注:《道藏》第28册第367、370、455页。), 说明羌胡和蛮夷这些少数民族的鬼神已正式加入道教鬼神的行列。因而要出动少数民族的神灵,以制服这些会来捣乱道士醮祭和崇人害命的鬼。《太一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次出诸部将军兵马》中,就有“出东方胡老君反甲逆鳞兵九十万人,出南方越老君火营骑吏火烛兵八十万人,出西方氐老君炼杖金精兵六十万人,出北方羌老君乌丸扁鹊兵五十万人,出中央伧老君二十五万。”(注:《道藏》第18册第283页, 紧接此文的《太上正一阅箓仪》中,亦颇多类似的内容记载。)这是洞神部威仪类经典,叙正一派道士检阅佩箓中的功曹、使者、将军、吏兵,以便安排其各司其职,以防各种邪崇捣乱醮祭仪式。

      在成文于隋唐以前的正一部经典《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卷五《太上正一九天兵符箓品第十五》中,亦吸收了“东方夷老君除逆部伏卫兵,南方越老君扁鹊伏卫兵,西方氐老君官死伏卫兵,北方羌老君及甲错鳞兵,中央秦老君将领黄兵,”(注:《道藏》第28册第367、370、455页。)这些周边少数民族神灵为护卫神卒。在《正一盟威秘箓四》中亦再提及,要命令“东方夷老君逆部伏卫神,南方越老君扁鹊伏卫神,西方氐老君捍厄铁轮神,北方羌老君及甲逆鲜神,中央秦老君部领黄云神”,去“斩五方不正之鬼,血食之精,众妖故炁,见即俱灭。”(注:《藏外道书》第1册第248页至249页, 巴蜀书社1992年版。另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五百三十一。)此外,《赤松子章历》、《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太上正一解五音咒诅秘箓》、《正一法文十箓召仪一卷》等等道教经典中也都有颇多类似的内容记载,都充分说明了道教积极地吸取少数民族宗教的神灵加入道教的行列,这一方面是为了壮大道教的神威,另一方面也为少数民族接受、信仰道教创造了条件,便于道教与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接轨,从而能在少数民族中获得顺利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