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环境作为一个道德问题的提出,是近十年来的事情。过去道德只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未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自然环境只是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条件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而存在的。长期以来,在人们观念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是改造的主体,自然环境是被改造的客体,主体的人根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劳动来作用于自然界,改变它的面貌,创造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同时,人类主体的力量通过改造自然环境的客体而体现出来。
但是,当人类按自己的愿望,利用人类智慧制造的工具和各种手段,无限制地开发自然,在展示人类智慧力量并产生辉煌成果的同时,遭到自然的报复,产生了环境问题:沙漠化使绿洲的面积缩小;洪水肆虐,灾害频频;江河湖泊断水枯竭;水体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等等。自然界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517页。)
环境道德提出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对待环境的问题。反思过去的环境观念,那种“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仅仅看作被改造对象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那种观念错误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忽视了人类所无法改变的自然生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因而也忽视了自然环境存在的道德价值。现在转变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就要树立“人是自然之友”的新观念,重建人与自然环境的新关系。从伦理方面来看,应该在道德的意义上建立人与环境的关系,那就意味着道德关系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必须扩展到自然领域,人应该善待环境,人同样对自然环境负有道德责任。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70年代起,国际上兴起了环境道德的潮流。80年代开始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环境道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跨时空视角,把发展的理论建立在环境伦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在发展中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率,而且要关注生态平稳和社会公平。具体说,在空间上,要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既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上所蕴涵的人类代际关系,从而确认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肯定了环境道德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受国际潮流的影响,学术界开始关注生态伦理,进而产生了中国环境道德理论。我国环境道德的产生最早与生态学研究有密切关系,科学家们从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要求出发,呼吁人类的道德关怀应当普及到自然界,建立合理开发自然、满足生态平衡的伦理秩序。而进一步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普遍重视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在1994年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发展的角度回答了如何对待环境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观本身也已经内涵着最基本的伦理要素,即合理地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
环境道德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其基本职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帮助人们改变对自然环境的传统观念,认识环境的道德价值,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道德关系。二是探讨人对环境的责任,明确人在自然界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人对环境行为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三是确定环境道德价值目标,制定人类对待环境行为规范,以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道德的目标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因而环境道德建设正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环境道德建设尚未引起我国广大民众的充分注意,人们的环保意识还相当薄弱,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经济利益的诱惑。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经济利益不可缺少的条件,尤其是现在,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越是天然的东西越是珍贵,越能获得丰厚的收益(如原木、野生动物等);利用天然环境可大大减少生产成本(如向天空、江河湖海排污等),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特殊经济利益,顾不得对环境可能形成的破坏。其二,环境影响的间接性、非即时性所致。就个体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性利用而言,总是局部的、少量的,这种破坏所造成的严重性往往不是即时即地就能反映出来。如黄河上游对森林的砍伐,当地人当时并没有感到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利的影响,甚至认为这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捷径。但是,这种破坏性的砍伐行为导致黄河中下游的断流和洪水暴发。正因为环境破坏所造居的不良后果不是当事人即时即地所能感受到的,也就难以产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更谈不上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了。其三,长期形成的陋习使然,这在个人的不良行为中尤为突出。现实生活中不讲环境卫生的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没有强有力的道德自觉性是难以克服的。其四,观念问题。与环保相悖的观念有如下几种:一是过去“人定胜天”观念的影响,仍把自然视作人类征服的对象,这种观念所产生的结果是无节制地开发自然,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二是环境无偿论的思想。认为使用环境最为经济的,谁都可取用,不用白不用。三是环境与己无关的思想。虽然现代人也希冀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但总认为环境的好坏是政府的事情,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现实中有这样的现象:自己家里干净无比,对周围脏乱环境则视而不见、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