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欧庭高 广西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南宁,530001

原文出处:
广西师院学报

内容提要:

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是人类的生存伦理。其内涵反映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个层面上,是关于当代人和后代人应当享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道德规范。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这一概念解释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里约宣言》中,作了进一步诠释:“人类应享有以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存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对于这一定义,虽然人们还存在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是基本上都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类不断完善其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要求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上达到公平。实际上,这一理解把人的生命意义从局部的个体生命提升到整体生命,即从人类生存的意义上来认识人类在时间上先后发展序列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蕴涵着代际伦理的内容。本文拟就此进行讨论。

      1

      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简单地说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生存与发展上的道德规范。这种伦理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的代际伦理是不同的。它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代际之间,既是社会伦理长期演进积淀的结果,又是对现有社会伦理的超越;它不是个体的生命伦理,而是人类的生存伦理;它把人类生存作为道德原则,以人类现在与未来的生存发展作为伦理思维视角,并由此确立起评价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的尺度,形成一种和谐协调的人类生存的文化价值观念。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人—社会系统及人—自然背景中的代际伦理演进过程来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是对人与人代际伦理的不断扬弃与升华。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物,是相对于他人存在的存在,同时还通过他人才能得到理解,因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在人与自然尚未分化的情况下,这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以个体的生存生活融入整体的生存生活来体现。整体生存生活的直接性与现实性,使伦理思维视点更多地关注在同代人的身上,在同代人之间出现一种平等、互助的和谐关系,形成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并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积淀起以集体主义为内容的代际伦理。但这是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存在的。

      在人与自然相对分化的情况下,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可脱离整体而生存。在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存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生存原则渐渐隐匿在利益追求之中,整体生存原则难以直接体现出来。这样,人与人的平等关系逐渐被打破,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形成。而这种社会基础结构的形成,反过来强化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以个人主义观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但这种价值体系是在原有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集体主义的观念。在中国,以家族式人伦关系及宗法等级关系为主体;在西方,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相应的代际伦理,在中国强调生命延续与后代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在西方则倾向于现世物质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分化,人与人关系中的个体因素被充分地凸现出来,个体生存原则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转化为功利至上主义,从而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强化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行为,人与人的关系呈现出赤裸裸的利益化与金钱化,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使人过度世俗化和功利化,社会伦理思维视角单一和道德行为近视或短视,重视现世物质生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非人化倾向严重。蕴含在这种价值体系中的代际伦理,往往忽视当代人的责任与义务,牺牲子孙后代在生存与发展上的权利;只顾眼前与局部利益,无视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与整体价值,把后代人的利益作为掠夺的对象,由此威胁着人类的整体生存,破坏人类的整体生存原则,导致代际关系的严重扭曲和异化。

      可持续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这种代际伦理的深刻反思,它从自己与他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构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内容,其思维的视角呈现出自己、他人、后代人的三维坐标体系;在深层次上,坚持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贯穿于人们的具体生活之中;在浅层次上,并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主张这种利益的追求是有限度的,必须受到深层次伦理原则的制约,即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不能危害他人和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它确立起人类整体的道德准则及其评价标准,要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代际关系的公正、协调与和谐,使人类能够永远地延续与生存下去。

      2

      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的另一重要方面,反映在人—社会的系统中,是对人与社会关系演进过程中的代际伦理的扬弃和升华。

      人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社会里,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社会相互联系,一方面,人的各种行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充分展现人的个性,从而形成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尚未分化的状态下,人面对的主要是自然环境,被迫与大自然进行生存斗争。这种斗争是人类整体的,它使社会伦理思维遵循着整体生存原则来进行利益的分配与规范人的行为,进而确立起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形成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人们以一定地域条件下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一种纯真质朴,常常与生活习惯、风情习俗及原始宗教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伦理道德,表现出共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正直、诚实等品德,在代际间的生存发展保持连贯一致的平等关系。但是,这种代际伦理却是在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在苦苦求生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