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洛克以来,西方自由主义哲学家以权利作为建构道德理论的基础。罗尔斯与诺齐克关于个人基本权利的道德论争可以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权利——道德理论大厦。而戴卫·戈德尔(David Gauthier)力图从市场社会的需要及市场运行机制出发论证自由道德,可以算得上是自由主义阵营开出的又一支劲旅。 “道德源起于市场失灵”[1](P84)一语,高度概括了戈德尔的市场自由道德思想。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实现是可能的;其二,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道德自由区域,在这里,人们可以随意追逐自己的利益,只要不对人们的市场行为加以道德限制就能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不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自由道德是不存在的,而没有自由道德,完全竞争市场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来说,自由道德既是条件又是结果。 戈德尔以“无政府”类比自由道德状态:人与人的自由交往所产生的是一个和平的生产性的彼此友爱的社会,只要没有人为的权力塑造,就没有专权与压制。戈德尔所谓的自由道德并不是一种道德叛逆,实质上是寓意于不对人们的行为加以人为道德限制。因为类比于“无政府”状态,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霍布斯的“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与戈德尔主张无道德限制相反,霍布斯认为人人相互为战的自然状态中,道德对人们的约束是无力的,因为在自然状态中“暴力与欺诈是两种主要美德”。[2](P96)摆脱这一悲惨处境的方法恰恰是公共权力对人们自由的限制,而不是不触犯正义法则的道德自由。戈德尔则认为市场社会满足无道德限制的条件,在于市场本身的理性交往结构与人们的合理性自由选择。前者使得市场社会不至于陷入“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自然性,后者保证人们在理性基础上的一致同意,当交往双方的自愿性与利益的互惠性都得到满足时,市场社会可获得一个最优解。 以理性替换道德,以合理性自由选择替换道德约束是戈德尔在社会交往与市场行为研究中开辟的一条新路。为什么理性行为能避免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而产生最佳的社会效果呢?戈德尔为理性行为设置了一个前提:不以恶得善。具体解释为“在没有他人在的情况下,不能因使他人处境变得比你的现在差,而使你的处境更好”[3](P182)。 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损害他人的善而获得自己的善;二是不使自己受损而致益他人。戈德尔举了两个极端的例子帮助人们理解理性行为的前提。例1,如果你在沙漠旅行遇见因未带水可能干渴致死的游客, 尽管你带有充足的水也没有送给他水的义务。因为按理性行为的前提,这样做至少会使你丧失走出沙漠的部分信心。而他也不能要求你的帮助,因为他的处境的改善是以你的损失为代价的。例2, 如果你到一座孤岛上捕鱼,遇见一个没有渔具的捕鱼人。使用渔具无疑会使另一个人捕的鱼更少,若不使用渔具,你的处境显然要差得多。依照理性行为前提的规定,只要有另一个人“在”或“可能在”,你都不能使用渔具,或者你可以随意使用渔具但不能用来捕鱼。 例1 对理性行为前提的解说是企图在权利道德理论与市场优化理论之间架接一座连通的桥。霍布斯的战争状态正是因为没有财产区分,没有你的我的分别,每个人拥有一切物。而市场交换最基本的要求就在于交换双方承认彼此拥有交换物的所有权。在这个意义上,物的交换,实质上先是权利的交换,然后才谈得上交换双方的条件得到改善,及处境优化问题。戈德尔从市场交换的基本需要出发,设定理性行为的前提,可以说是抓住了市场行为的实质的。但市场的人或旅行于沙漠的游客是否对自己的物拥有绝对权利,却需要在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 例2是对洛克权利理论的限制条件的解释。 每个人通过劳动或其他行为获得权利的条件是“还留有足够的同样好的东西给其他人所共有”[4](P19)。如果说这一限制条件在洛克的时代已经由于货币的使用使财富集中于少数人而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在戈德尔的时代,把它视为理性行为的一个条件,就只能因此而否定行为的理性。所以,他也不得不承认,理性行为的前提很难保证,单是过剩的人口就会导致合作的困难。 由于这一限制条件,市场自由道德表述的市场交往才是理性的,并能使市场趋于完善。要达成均衡或最优的市场必须要有道德自由的人。市场均衡是指供给与需求都得到满足,无多余供给也无多余需求。最优市场指的是市场对资源要素的配置达到的状态,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均衡与最优看成和谐一致的过程。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每个人都类似孤岛上的鲁滨逊:他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劳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因为没有约束和强制,他的需要和他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是一致的。如果他不能使劳动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一致,那只能怪他自己不够“理性”,或者他的多余的劳动供给满足了他的其他方面的需要。可见,完全竞争市场之所以能达到均衡或最优,均衡与最优之所以和谐一致,基本原因有两点:其一,每个人的行为是自由的;其二,他既是全部产品的生产者又是全部产品的消费者。经济学家喜欢鲁滨逊的故事是为了抽象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戈德尔喜欢鲁滨逊的故事正是为这个理想市场寻找道德自由的人。为论证完全竞争市场中人的自由道德,戈德尔作了如下说明。 一个人只有完全地拥有他的产品,他才具有市场行为的自由,才能在生产、交换与消费中随意支配产品。反过来说,市场又决定人对物的权利范围与深度。完全竞争的市场就意味着完全的所有权。人的自由只受到他的能力的限制,受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的可能性的限制,以及进入交换过程中他人对产品效用函数的限制。人的生产能力与技术函数对人的自由的影响,戈德尔认为是市场外因素。而人对产品的效用又具有独立性,即是说市场交往中人们对用于交换的产品的他人利益概不关心。戈德尔认为罗尔斯的“相互冷淡”概念表达了相同的思想,只是罗尔斯把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扩大到非用于交换的产品及一般社会交往结构中。这样,完全竞争市场中人们的交往行为的自由就是可以保证的。这里戈德尔逻辑的不充分性是显然的。正是需要对效用的独立性或对他人利益的“冷淡”进行论证的地方,戈德尔却把它们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戈德尔十分清楚,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作为经济学家的理想模型存在着,而实际的市场交往是不具备道德自由的条件的。戈德尔由此认为实际的市场交往行为中应有道德限制,根本原因就在于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外部性阻止市场交往趋于完善,破坏市场均衡或最优,而市场中人的道德自觉性行为可以避免这种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