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生态论

作 者:
晏辉 

作者简介:
晏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博士

原文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现代伦理语言中,生态伦理概念容易接受也容易理解,而伦理生态范畴就感到陌生了。也许是由于人类无度地攫取和掠夺了自然资源破坏了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以其客观必然性无情地惩罚了人类,以使人类重视保护环境的缘故,从而提出并建构了生态伦理或环境伦理概念及其理论体系,通过改造人们的观念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然而在对人的影响中人对人的影响恐怕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证明,主客体间关系直接受制约于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构成人之生存与发展的人文环境,期间的伦理关系和伦理价值乃是伦理生态范畴所要把握的核心内容。

      一、伦理生态范畴

      就人的生存环境的性质而言,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所需的原料,并为人的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水、空气等。然而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已不再是原本的自然,而是人化了的自然,其间已经打上了人类意志的烙印。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把自然变成与人的需要相一致的客观环境,从而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正是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为着满足日益膨胀起来的欲望,人类曾向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大肆攫取原料,以追求所谓的效率。结果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证明,只有保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日益发展起来的“绿色和平运动”以及不断强化起来的生态意识,改变着已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起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的核心即在于,或通过非强制的观念和舆论的形式,或通过强制的制度的形式,以约束和限制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以确立起一个人类追求效率活动的伦理界限来。

      然而,生态伦理说到底仍然是人的活动的合理性问题,只是这种合理性所指涉的主要是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这种价值关系依然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因此生态伦理依然是一个社会现象或人文现象。人改造自然以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活动表面看来是指向自然的,然而其结果却是双重的,一是实质上的人对物的影响,一是形式上的人对人的影响。其中后者便是伦理生态问题,它通过人的观念和行为影响了他人和社会,为他人提供了一定的观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成了他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而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伦理生态范畴与生态伦理概念有所不同。生态伦理指人利用环境和消费资源时所应有的伦理界限,其指向主要是主客体间关系;伦理生态范畴所把握的主要是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其指向主要是主体间关系。要而言之,所谓伦理生态是指,人生存、生活和发展于其中的伦理环境或道德环境,这种伦理环境也可称之为人文环境。伦理生态既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关,更与当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相联。伦理生态有其特定的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这些特征和规律理应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伦理生态的结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1) 伦理生态作为一种特定的伦理环境,从其生成来看可分为个体伦理生态和国家伦理生态两部分。个体伦理生态是指,个体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种观念和行为从其直接目的来看是为着行为者本人的,但其作用却是双重的:一是在活动中所直接造成的对他人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二是观念上的影响,即个体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由于成了他人或社会模仿、学习和批判的对象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副面作用。国家伦理生态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所倡导的一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这种原则、规范和观念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形式来发挥其作用的,它在伦理环境中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

      (2 )从伦理环境的表现形态来看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大类。所谓有声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和非日常交往中所经常使用的具有善恶价值的语词、语句和范畴,如好与坏、善与恶、自私自利与大公无私、正当与失当、应当与不应当、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正义与邪恶,等等。这些语词、语句和范畴尽管在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那里是经常使用的伦理语言,但其所适用的范围和性质却是不同甚至相反的。有声语言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和社会的道德评价活动中。所谓无声语言是指人们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在交际语言中它表现为体态语。这种体态语在道德教化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是怎样做的,此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往往是统一在一起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3 )从伦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特定伦理环境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道德价值导向和道德价值导向两部分。道德价值导向是由一定权力机关所倡导的某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它是社会特定道德价值体系的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道德价值导向往往是单一的,它直接反映着该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就道德价值导向的实现方式来说,它既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表达出来,也可以借助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实现出来。与道德价值取向相比,道德价值导向往往具有权威性和一律性,因而具有普遍有效性,不但适用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更适用于日常生活。在实际的伦理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由于个体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常常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且实现利益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其行为和观念往往是独特的,因而不具有普遍有效性,而具有多级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受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影响较之意识形态化的道德的影响更为直接,因而往往与反映该时代之经济基础和社会要求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不相一致。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加以整合和范导的道德生活领域。然而,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在伦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是直接的和普遍的。因为,在个人所接受的道德教化中,最初的同时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乃是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而不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书面语言。这既和每个人必须经历婴幼儿、青少年等发展阶段相关,又与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易于传达道德信息相联。实际上,传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观念对新生一代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成年人的行为和语言而实现的。当然对青少年最有直接影响的还是当下的道德生活和伦理环境。因此,相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伦理环境的治理更为艰难,但却更为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