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管窥

作 者:

作者简介:
尚景友 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地委党校

原文出处: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关于人的问题的解说均囿于人的自然属性,根本错误在于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生产关系去认识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文章提出,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与物质生产作为出发点并不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对旧哲学的超越,为新唯物主义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卢梭说过:“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注: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62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对于“什么是人?”“人在宇宙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等这一类的问题,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殚精竭虑以求其解,但是在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都没有给出科学的答案。

      一

      在中国,对人进行哲学上的探讨,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典籍《尚书·泰誓》中已经提到了人在宇宙的地位,说:“惟人万物之灵”。墨子认为,禽兽有羽毛、利爪以保障自己的生存,而人则以“力”。荀子指出,只有人才能“裁其非类,以养其类”。他们都已经认识到,人之所以超出其他动物,在于他有能力利用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性是这一时期各派思想家争论的一个突出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告子主张“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后,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人性问题也主要侧重从伦理道德角度进行探讨。直到宋代朱熹也还是主张“性,即理也”。他从“灭人欲,存天理”的封建禁欲主义出发,把人性看作是“天理”的体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则主张天理存于人欲之中,“随处见人欲,则随处见天理”。

      在欧洲,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认为人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人身上包含着宇宙的全部要素。德谟克利特用原子论说明了人的物质性,指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只不过这种原子比较精细圆滑而富于活动性质。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试图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曾指出人类在本能上“是一个政治动物”。但他把这一点看作仅仅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合群的性情”,对人性的认识仍然没有超出动物性,未能正确说明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真实本质。

      欧洲中世纪,神学观点居于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并从“原罪”中引出人的本性。《圣经》中说,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旨,所以后来的一切人都生而有罪。人一方面有着与上帝相通的神性,另一方面又有使他陷于罪恶的可恶的肉体,所以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按照这种观点,人只有摒弃所有的自然欲望,死心踏地地皈依宗教,虔诚地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拯救。正如马克思所说:“中世纪是人类史上的动物时期,是人类动物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6页;)即那时人被当作动物一般看待,对人的认识不可能抓着什么本质的东西。

      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批判以神性贬抑人性,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认识论。以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的人性论把人看作是一种具有更高感觉能力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自身,即在于人的自然本性。拉美特里宣称“人是机器”,爱尔维修宣称人“只是一个感性实体”,趋乐避苦的肉体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动的永恒本性。近代资产阶级的理性人性论把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的实体,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康德认为,人只有不受感觉世界的支配,服从自己理性发出的“绝对命令”,才是一个主宰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黑格尔很强调人的社会性,他已看到劳动是人的本质。但由于他把人规定为理性的自我意识,所以他说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反对黑格尔把人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观点,他认为人是一个“感性”的类存在物,“一个自然本质”。

      现代资产阶级西方哲学在研究人的问题时尽管提出过某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但他们的共同缺陷仍然是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抽象地、孤立地考察人,宣扬抽象的人性论,重复着历史上的错误。他们或者宣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物属性,或者宣称人最初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由这些理性造成的。

      这些学说都没有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的说明,它们的根本错误主要在于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生产关系去认识人的本质,因而就把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完全割裂开来,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找不到二者统一的基础。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揭示出人的本质,创立了关于人的科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的本质,并把这种方法作为观察和解决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分析问题,人固然也有自然属性,但体现人的本质的是其社会属性,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生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社会性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也改造着自己;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以及由此创造的社会关系是同一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具体存在的。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物质利益,具有不同的要求、思想和感情,因而他们的本质也是不尽相同的。在阶级社会中,作为阶级关系承担者的个人,便具有阶级的属性。这就说明,决定人的本质的不是其自然属性,而是其社会属性。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又对现实中的人作了全面的、历史的考察,在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把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提到了更高一级的水平。但马克思及其继承者从来没有给人一个最后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也只是作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为完善的论述:地球上有机体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Ⅱ)第693页;)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人”这个词可以是复数(指人类社会),也可以是单数(指个人);可以指某种抽象本质,也可以指实践的主体。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个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联的,个人中包含着历史和社会,历史和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这样一种个体与整体统一的“人”,才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既是自然界的改造者,又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人是和社会同时产生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人的活动贯穿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生产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们为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而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在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同样是人活动的产物。社会历史规律也只是贯穿于人的活动中并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客观的必然联系。人类历史和其他动物发展史的区别在于,其他动物只是动物史的消极客体,人却积极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离开了人的活动便不会有社会的历史。并且就全部社会生活、社会历史都是人们活动的产物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同样,作为社会的存在物的人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形成。至于人是什么样的,主要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不断地改造着自身。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决定着人的历史变化。即使是饮食男女、繁衍后代等人的生理需要,也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来满足。历史上不存在脱离开现实的具体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人,没有不带社会性的人的活动,也没有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