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相长,共襄哲学事业

——“《中国1999哲学发展报告》出版暨高校哲学教育改革座谈会”纪要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中国1999哲学发展报告》出版暨高校哲学教育改革座谈会”,于2000年7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大学叶朗, 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吉林大学孙正聿、姚大志,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武汉大学欧阳康,南开大学阎孟伟,中山大学冯平、李平,山东大学傅有德,苏州大学王晓升,厦门大学徐梦秋,四川大学邓生庆,南京大学徐小跃,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樊志辉,东南大学樊和平,山西大学乔瑞金等全国近20所大学哲学系负责人20余人,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青年报、科学时报、北京晨报等首都新闻单位的记者10余人应邀出席了会议。复旦大学哲学系吴晓明、陈学明、孙承叔,《哲学研究》编辑部刘奔、王生平、方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周桂钿、韩震、王成兵等筹备、组织和主持了这次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贵仁教授亲临会议致辞。

      在近年来急功近利、追求所谓实惠成为时尚,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冷落的社会氛围中,代表们不畏酷暑炎热,从全国各地云集于京城,共商大学哲学教育改革和哲学发展大业,充分体现了我国哲学界人士忠于祖国哲学事业,决心以哲学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定信念。

      一、关于《中国1999哲学发展报告》

      《中国1999哲学发展报告》是由复旦大学哲学系和《哲学研究》编辑部合作编写的一部反映1999为主的我国哲学研究状况的年度报告,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热点追踪”,主要是对国内哲学界近年来探讨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思想、文化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评述。下篇为“学科进展”,具体介绍了哲学各分支学科一年来的研究状况和最新成果。今后,哲学报告将逐年推出,它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术分析和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探讨。用年度报告形式反映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目前在我国尚属首次,因此,它的出版引起了哲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与会者认为,该《报告》本着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世纪之交分析、总结和评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一系列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思路,对于新世纪的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有助于教学与研究、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的有机结合。

      与会代表指出,学术研究需要丰富多彩、百家争鸣,学术评论也不能只有一种声音。《报告》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了哲学发展的面貌,这对于全面客观地总结评价哲学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创新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今后有更多更好这类创造性的成果出现,共同推动哲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代表们还对《报告》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如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哲学研究的成果,应在哲学界实行更大范围的联合,所有分支学科和专题的发展报告都应由这方面有研究专长的学术单位和学者提供,以保障《报告》的质量,增强其权威性;在学科分类上应打破旧式学科分工体系,更加注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情况,或者干脆以“问题”切入,以便更有利于反映学术的动态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此外,对于《报告》中出现的疏漏和错误、编辑方面的问题,与会者也提出了批评。

      二、关于高校哲学教育改革

      会议用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着重探讨了高校哲学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问题。与会的哲学系主任们介绍、通报了各校哲学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情况,交流了经验、体会,并且对高校哲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哲学和哲学教育理念的变革

      关于哲学和哲学教育理念的变革,是与会者谈论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不少代表都强调以哲学的本性对待哲学,强调“把哲学系办得更像哲学系”、“按照哲学的方式思考哲学”以至“净化或纯化哲学”。这些主张,凝结了哲学系主任们对历史经验的反思,表达了一种共识:不能再像极“左”年代那样以趋炎附势的方式对待哲学,把哲学当成某种政治的奴仆。这些主张,同时也反映了大家对当下趋时媚俗的不良倾向的不满,例如在“把一切推向市场”的观念影响下,迫使大学哲学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改革”、“创收”、“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等名义下,不顾哲学本身的特性而开设某些非哲学的专业或课程,使哲学系不像哲学系。这说明,我们的哲学界在强调哲学的反思性、超越性、批判性,强调按照哲学自身的属性、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来发展中国的哲学教育事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共识。这是中国哲学界走向成熟的表现。

      当然,关于哲学和哲学教育理念的问题不是没有分歧的,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澄清的问题,例如究竟什么是“纯哲学思维”,有没有脱离时代性重大课题,脱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那种“纯哲学”?像黑格尔哲学那样的思辨体系,不是也有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吗?因此,对于哲学和现实的关系、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等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哲学取代其他具体科学部门是不对的,但是忽视了哲学与现实问题、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关系,哲学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恐怕也是困难的。因此,有的代表认为哲学要面向现实,哲学教育应该从问题出发,特别是要直面社会和人生中那些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和困惑的现实问题,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训练。哲学的本性就是爱智慧,因而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而是要使学生获得通往无穷智慧,思考和解答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