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什么著作入手?

——关于哲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建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翼星(1933—),男,湖南平江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100871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哲学原理教材存在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著作可分为早期著作、部分读书笔记札记手稿、论战性著作、成熟而比较完整的论著等四类。应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进行哲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0)05-0066-05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和干部理论教育的必修或重要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教与学,究竟从什么著作入手?或者说,以什么著作为入门的基本的教材?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经验、认真地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一般是学习哲学原理、使用一种哲学原理的教材。在前30年里,这种教材的内容,多半是沿袭或参照前苏联理论界在30年代出版的哲学教程,除《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外,主要还有米丁著或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哲学大纲》,西洛珂夫等著《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等。这种教程在宣传、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它所固有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几大块,分别叙述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的若干特点或规律,缺乏内在联系和有机整体的把握;在表述哲学内容时,大都从某些既定的原理、概念出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原貌和历史进程却被淡漠了;所依据的哲学原著,多是论战性著作,而对马克思的某些哲学著作、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列宁的《哲学笔记》等,则有所忽视。这种缺陷显然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哲学教材。长期以来,虽试图有所改进,但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因而常使人们感到哲学教材的结构模式化,内容比较陈旧,甚至语言、概念的表达也有某种八股味,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当然,国内的哲学教材中,也有比较受欢迎的,如艾思奇著《辩证唯物主义纲要》,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等。不过,从总体上看,前30年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基本保持一贯,没有超出前苏联哲学教程的框架。

      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中,长期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师生围着考试转。学生升学,要通过哲学(或政治)课的考试,而考试主要是考教材和课堂讲授的内容,学习者为了对付考试,便习惯于背诵教材、讲义,往往并不直接阅读哲学原著。这样学习和考试的结果,究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显然是有疑问的。记得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背来背去,不过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有三条,还有五对范围。’”这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哲学教材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模式化的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应当看到,在近二十年里,哲学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复兴和繁荣的景象,有创新见解的论文和著作时有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教材也有若干突破的尝试,适应新实践的要求,表现不同体系结构的哲学教程已经开始出版或使用,这是不同思路展开探索和争鸣的结果。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极少量富于新意的哲学教程,尚未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可,存在的争议甚多,而就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来看,也仍然基本保持原来的结构和内容。已经出版的哲学原理教材,全国范围内不下数百种,其中内容新颖、质量上乘者不多,多为大同小异,甚至不乏辗转抄袭、粗制滥造者。学生、干部和广大读者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某种疏离和冷漠,看来也是与哲学教材中的这种状况有联系的。

      鉴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的迫切性和哲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倡导直接攻读原著,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入手,把一定的原著列为基本教材,而把一般的哲学原理教材只作为参考读物,改变长期以来的“喧宾夺主”的状况。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亲自撰写的著作。这些著作批判地吸取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成果,深刻地回答了时代、历史的课题,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是后人学术探讨的可靠依据,也是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手资料。下功夫读懂几本哲学原著,才可能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真正入门,也只有读通读透一批哲学原著,才可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登堂入室。舍此没有其他基本途径。

      二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他们的主要继承者,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兼理论家。他们的哲学理论活动,与某些职业哲学家、大学教授有所不同,至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他们一般没有专门撰写过教科书或教材之类的著作;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他们的很大一部分著作便带有批判性和论战性。大致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有以下几类情况:

      第一类,早期著作。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之前的某些著作。如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神圣家族》,等等。这些著作往往带有过渡性和两重性的特点,包含某些旧的哲学的因素或痕迹,或者某些观点的表述还有不够确切和规范的方面。这类著作,应当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源或思想历程时认真阅读,但不宜于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著作或基本教材。

      第二类,部分读书笔记、札记、手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探索过程中写下的摘要、批语、评论等,往往是供个人使用的酝酿和准备材料。如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列宁的《哲学笔记》、《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等。这些笔记和材料,虽然在写作形式和加工程度上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未作系统整理,因而在表述上是不完备的。这类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贵资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显然也不适于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或基本教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