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与测试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华新(1959—),男,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逻辑与科学方法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濮方平(1955—),男,上海人,国际关系学院杭州校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逻辑。国际关系学院杭州校区,浙江 杭州 310015

原文出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创新思维是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的互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补是创新思维实现的重要途径。按照创新思维的构成,实施对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的测试与训练,是当今学校教育值得探讨的课题。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4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93X(2000)03—0030—07

      一

      “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方式”等等,有关此类概念的界说,在今日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则有,定论则无。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说,“创造性”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创造性人格”,因为创造性人格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从思维方式看,发散性思维加工(Divergent production)和辐合性思维加工(Convergent production)则是其运动的基本形式。〔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金吾伦先生认为,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所提出的“展开整合(expantegration)式思维”在发散—收敛式(即辐合性)思维基础上更进一步,符合当代知识创新的需求,是适应新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2〕

      复旦大学俞吾金先生则认为,创造性思维决定于主体三方面的素质:天赋——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兴趣——对所思维、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强烈的兴趣;意志力——能顽强持久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思维对象上。〔3〕

      我们认为,如果从哲学思维的高度看所谓“创新思维”的内涵,可以从思维是否具备“突破类同性而达到独特性”、是否具备“突破单一性而达到多样性”、是否具备“突破分离性而达到联结性”、是否具备“突破对立性而达到互补性”,以及是否具备“突破孤立性而达到整体性”等若干角度,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进行综合性质的衡量与评价。或者说,创新思维要求个体在思维过程中,能处理好“确定与非确定的、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相似的与相异的、单元的与多元的、抽象的与形象的等等”各种思维因素间的关系,将它们“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来,构成整体的思考、系统的思考、立体的思考”,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4 〕这里不仅要求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于客观存在具有敏锐而完整的感受能力,而且要求在逻辑抽象上达到完善的理性高度;同时还要求个体具备突出的直觉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简言之,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思维活动的水平与特征。

      因此,所谓“创新能力”指的是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人格)”为动力、实践能力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体现于社会实践的个体综合能力。其中关于“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虽有“天赋”差别,仍可能由后天培养获得;其中“思维方式”的训练,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心任务。

      当然,这种“创新”或“创造”是有层次区别的,按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划分为“能动”、“创新”与“独创”——从初级到高级三个不同层次;〔5 〕从思维特征上可以理解为:能动的自主思维—开放的求异思维—新颖的独创思维。在思维开发性质的教育中,也要按此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因此,不仅要从个体思维形式表现较为出众的方面,如可以从个体在某一领域中的某一问题上,能够率先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敢于对众所周知的理论提出异议,能够发现不相干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包括不受外来干扰、不易受他人暗示的思维品质等等方面,肯定其思维的创新性质,而且要肯定其初级的形式,就是个体在日常思考和处理问题过程中,所显示的思维方面的个性特征。当然,这种思维个性首先立足于群体思维发展的共性之基础——诸如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信息的贮存等等,后者是任何个体进行有成效思维活动的共同前提,思维共性与个性之间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尽管某些脑功能遗传因素也为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优劣不同的基础(如记忆力等),但总的来说,个体的创新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经验)、日常的思维训练(有意识或无意识),才逐步形成的。而且人的创新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着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假如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技术手段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任何个体的思维遗传优势,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原始的潜能而湮灭;而并无此种优势者,则有可能在受过创新思维方法的开发训练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思维潜力。目前,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开发,特别是在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研究和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腾飞,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其深刻内涵正在于此。

      二

      个体的创新思维的基本素质可作怎样的分析?怎样才能做到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和训练工作怎样才算是科学的、有效的?……这些都是当前思维研究工作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既需要明确的理论指导,也需要可操作的实际办法。

      “创新思维”是一种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它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什么无缘无故无规律可循的思维类型。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上进行分析,从而对创新思维有一个基本准确、内容具体的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