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当代人类精神生活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诗鹏(1966—),男,湖北恩施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要理解和融入当代人类精神生活,就必须超出传统旧唯物主义,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所提供的是对当代人类精神的切实的理解和关怀。首先,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并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自身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哲学方法。其次,通过高扬科学,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实际上赋予了当代人类精神世界一种内在的理性精神,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具有独立而清醒的分析与判断能力。第三,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关于历史进步的根本信念,这一信念蕴涵了当代人类生存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辩证的、理性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 (2000)03—0015—0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这一时代主导性的哲学精神,但作为主导性的哲学,她是否对当代人类生活,尤其是当代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应有的影响,却是一个值得理论界认真反思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在超越并扬弃了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如果说历史时代的巨大转换总是蕴涵着并且也要求哲学形态的巨大转换,那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无疑是以思想中的时代反映着一个历史时代的来临,这就是从区域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时代。今日的世界历史仍然处于马克思所揭示的整个转向过程之中。历史时代的转向必然是人类生存方式的新转换,也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转换,并实现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的转折,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这一历史时代的主体。哲学思想的真实性,或者说哲学思想的可靠性就在于她是人们意识中的“活的存在”。可见,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正是为了我们理解和融入当代人类生活样式,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反过来说,要全面理解当代人类生活,也应当自觉地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所提供的正是对当代人类精神生活的切实关怀和理解。

      然而,目前普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状况,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于为马克思所超越的旧唯物主义水平,就是说,人们往往是把为马克思所要克服的旧唯物主义当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许对于学术界来说已经成为常识性的问题,对普通大众来说仍然是一个长久以来没有得到过纠正的问题。如果说要理解当代日益变动着的世界只能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这样一种本来就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旧唯物主义显然是难以达到理解时代的效果的。以旧唯物主义为基本精神的哲学教科书在解释现实问题,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矛盾时总是陷入一种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其实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旧唯物主义本身就只能解决外部客观自然世界的问题,却不能解决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尤其是无法解决当代人类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的问题。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当代人类精神生活的诠释之学,就必须抛开旧唯物主义式的理解模式,真正进入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精神中去。只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才能既合理地解决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关系,也合理地解决人自身精神世界的问题,也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才能给当代人类应然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

      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并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自身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哲学方法

      对人的问题的重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出发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唯物主义必须关注人的生活。如果说以往的唯物主义只能把人当作物,那么新唯物主义就必须直接面对人,并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哲学思维方式,即实践的思维方式。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意识活动本身又是人自身历史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维与意识是人区别于其它一切生命存在物的标志,因而恩格斯称人的思维与意识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但旧唯物主义却无法识别和理解这朵“美丽的花朵”,因为旧唯物主义对现实事物,包括人的精神生活,都“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这样一来,人的精神世界,要么被看成是对人说来的外在世界,这一世界与人自身的活动是无关的(事实上,在旧唯物主义那里,人的精神及其活动与各种自然物质、乃至于机器自然物是并无二致的),要么被看成是与人的理性和对立的非理性的世界。旧唯物主义从来就不曾赋予人的精神世界以内在的理性形式,因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对人的精神世界也就只能采取非理性的或者宗教的解释方式。正因为如此,旧唯物主义也就失去了对人的精神生活的解释权,而唯心主义却用抽象的、超验的、宗教的形式发展了对人的精神生活的能动的解释功能。但是,唯心主义毕竟不理解实践活动中的人,因为唯心主义毕竟“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因此,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合理的解释与理解,最终必须由唯物主义去完成。这种唯物主义,即马克思本人通过超越和扬弃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后所提出的新唯物主义,我们今天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本人则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看来,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本质上也是物质性的,但精神世界的物质本性不同于外部自然世界的纯粹客观的物质性,因此不能仅仅通过自然物去理解,而必须由人的活动的实践性去理解。就是说,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性恰恰是通过人的实践本性表现出来的,人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因而,对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就必须“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即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进一步说,人的实践活动不过是人的精神世界之主客观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人的实践活动自身的理解。因此,只有理解了实践,才可能真正理解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