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与人”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技术化生存”与人的“非人化”

      林德宏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210093

      技术是人类制造人造物的知识与工艺。技术的根本价值,是它能转化为各种物——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人可以通过这些“技术物”来取代自身的器官、功能和活动。这种取代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人具有物质、精神二象性。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主体。所以人既有物质需要和物质力量,又有精神需要和精神力量。这两种需要和力量又可以相互转化。人需要用物来取代自身,因为人的体力有限,智力需要物化和优化,人的肉体也容易被损伤。这种取代是可能的,因为人是物质实体,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器官。人类近代以来的文明史表明,这种“技术物取代”是非常成功的。通过取代,达到优化、进化的目的。人被技术物取代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超越、自我解放、不断进步的过程。而这用物取代自身的过程,就是人的“物化”过程。人在物化中进化。不在一定程度上“物化”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使自己“物化”。

      高技术必然导致人的高度物化。这种物化有三个基本途径。

      其一,用机器运转全面取代人的躯体活动。自动化技术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自动化装置取代人的躯体活动。如果电脑与人脑连体成功,大脑的意念可以直接控制电脑,再通过电脑控制工作机。我们怎么想,机器就怎么运转,连手指揿键盘的动作都不需要了。这样人就只是“思维主体”,“行为主体”的角色由机器来取代。

      其二,用电脑取代人脑,用人工智能取代人脑智能。几次近代技术革命(蒸汽机、发电机、原子能)的主要任务,是解放人的体力。超越人的躯体的局限性。新技术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解放人的智力,超越人的大脑的局限性。按照摩尔定律,电脑的结构复杂程度与功能,大约每过18个月就翻一番。不少科学家认为,电脑不仅能模拟人的逻辑思维,还可以模拟形象思维、模糊思维、辩证思维,人工智能将来可能全面超过人脑智能。

      其三,用各种人造物体全面取代人的身体。高技术发展到今天,人已有可能把自己的肉体当作技术的对象,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再造。器官移植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人在进行大脑移植的实验。如果此项技术成功,那从理论上讲所有器官都可以移植,包括用人造器官移植。有人主张我们可以抛弃自己的躯体,用人造躯体取代。有人认为头颅、大脑也可以不要,整个人完全信息化,或用一组信息取代,生活在电脑和网络里。这就是说,从功能取代、器官取代,发展为整个肉体的取代。如果这样,那人的物质实体就消失了,人的物质精神二象性,变成了单纯精神的一象性,人完全失去了其生物性,连动物也不是了。

      这样,人的思维和活动,人的智能和肉体都被人造物所取代。通过这种全面取代,人的各种能力、性能会大幅度提高。这也许就是一些科学家所追求的“超人”。人的许多幻想、梦想都可以实现。

      这一切取代,都是通过人的逐步“物化”实现的。这些人造物都是现代技术的产品,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是“技术物”。人类不断利用“技术物”来超越自身,“技术化生存”成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技术化”也就是人的“物化”。

      但是,人越是物化,对技术和技术物的依赖越强,人就越有可能异化。在人的“物化”加速强化的背景下,有人认为人与物的界线将不再存在,人将失去它自身的本质,人将在“物化”中消失,人将“非人化”。

      在人机关系方面,有人认为机器人不仅越来越像人,而且机器人本身就是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童天湘先生说:“过去拉美特里说:‘人是机器’,这是对神的挑战;今天有人又说‘机器是人’,这是对人的挑战。”(注:童天湘:“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共生”,《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9期。)一方面是机器进化为人,另一方面是人被改造成机器。奥地利科学家莫拉维奇认为,我们可以用各种人造器官组合成一个“人造的人”。“事实上,从各种实际用途来看,这个‘机器人’就是人。……所有人类能干的事,这个人造替代物都能干。所以,如果你不想把它叫作人,只能使你自己显得很反常。”(注:引自里吉斯:《科学也疯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152-153页。)美国哲学学会西部分会主席、人工智能专家勃克斯说:“我真的说人是一台机器吗?是的,在某种意义上你和我都是一架机器。”(注:勃克斯:《机器人与人类心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拉美特里只是把人看作机器,有的现代科学家则试图用高技术把人变成机器,从哲学的机械论转向实践的机械论。

      德国哲学家弗洛姆说:“人制造了像人一样行动的机器,培养像机器一样行动的人——有利于非人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被改造成为物,变成生产和消费过程的附属品。”(引自沈恒炎:《未来学与西方未来主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183页。)人的“非人化”就是人的毁灭。有人说:“‘原始人’发明工具而创造了人,人则发明了能思考的机器为之工作,最后机器迫使人类趋于毁灭。”(引自童天湘:《点亮心灯——智能社会的形态描述》,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有的科学家不仅认为人的“非人化”理所当然,不可避免,而且还积极为人的早日“非人化”创造条件。英国雷丁大学机器人专家渥维克说:“在2050年,地球为机器——若是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被机器人——所统治。”(渥维克:《机器的征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他认为,到那时机器人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把人当作宠物豢养,而是像当年希特勒对犹太人那样,把人都关进集中营,甚至性别都被机器抹掉了。他说:“我们让自己陷入了活地狱”!可是他发表了这番议论后,又日以继夜地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竭力提高机器人的功能,他在这方面也的确成绩卓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