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价值的整合:新发展观的确立与发展实践的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信礼 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 中国 北京 100091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当前,社会实践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其深层根源之一是实践观念的偏弊。实践观念的核心是理性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实现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完成新发展观的确立和发展实践的转型。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0]03—0064—05

      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主体能力以及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的发展。实践观念是社会发展的理论构想和观念模型,是实践的精神导引。发展实践的前进与曲折、成功与失误,都可以从实践观念中得到诠释与说明。从总体上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揭示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层根源,实现理性与价值、客观尺度与内在尺度的深层整合,构想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观念,促成发展实践的转型,是发展哲学的重要使命,也是当代人类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问题的深层根源:实践观念的偏弊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研究历史,将实践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建构了以实践为基石的新世界观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社会研究方法论和社会历史观的一场深刻变革。笔者曾将实践作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和发展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致力于从实践的角度诠释社会发展的本质、方式、动力、目标、取向和模式,在此,则试图从作为实践之精神导引的实践观念入手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思想根源及解决思路。

      将对实践观念的分析作为探求社会发展问题深层根源的切入点之所以可能,是由实践的本质属性决定的。1、 人的实践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人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现成的条件生活,而是运用自身能力能动地改变自然物质的自在状态,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人类实践的这种能动性表现为自为性、自觉性、自由自主性以及创造性。人的实践活动是自为的。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人则是通过他的活动使自然界为他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的实践活动是自觉的。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不仅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外物的存在,而且能够认识外物的结构、属性、本质和发展规律、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欲求,并观念地和现实地建构主体与客体的应然关系。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由自主的。人对于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是根据自身内在的评价尺度而有所选择的。如果没有选择的自主性,就不可能有认识和改造活动,不可能从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人的实践活动是创造性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化自然,生产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资料,也创造了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创造了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世界。正是由于人类实践的这种能动自觉、自主自由、创造的性格,使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进步与上升过程。2、人的实践是一种双向对象化的活动。 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能动活动,将自己的目的、意志和力量对象化到客体之中,使客体发生合目的性的变化,在对象世界中打上自己意志的烙印,使客体成为一种合目的性的对象性存在;同时,由于实践的返自身性、主体也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增进自己的体能和智能,实现客体的主体化。3、 人的实践是观念活动和感性物质的现实活动的统一。观念活动和感性物质的现实活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实践作为人类存在发展的本质和“真理”内蕴着这两种活动方式。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实践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最本质的根据,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不同。人作为有意识、有精神的存在物,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动物只是按照自然进化所形成的自己的种的尺度、受无意识的生存本能的驱使、依靠本能的活动维持生存,而人类则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将自身的内在尺度外化到客体对象中去,即能够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开始前,根据对于客观尺度和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和体察,观念地建构起理想的客体和应然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作为实践的目标指向和行动计划、行动方式的实践观念。

      人们按照事物的客观尺度和自身的内在尺度建构作为目的、计划的实践观念,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但无论是客观尺度还是内在尺度,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由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与规定的系统性,实践观念应当在全面认知和把握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整体结构与规律系统的基础上建构起来。全面认识客观尺度和内在尺度,建构导引人类实践的全面、系统和真实的观念,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这种理想性追求却是在不甚完善、不甚理想的现实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人类实践的上升性和开放性,肯定了社会发展的上升性和开放性,而人类实践的现实性和历史性也确认了人类实践观念和现实实践的不完备性状况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可理解性。确认实践观念的不完备性,并不意味着实践观念的偏弊是不可批判的。恰恰相反,人们正是在检视历史上和现实中实践观念的偏弊以及由此导致的实践活动的负效应的过程中,调整着对客观尺度和内在尺度的认识,以期建立比较完备的实践观念,并在实践中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实践的负效应。实践观念是由客观尺度和内在尺度整合而成的。但无论是客观尺度,还是内在尺度,都是通过认识的中介,以知识和理论的形态由实践主体所理解、接受和运用的。通过知识和理论的中介对两个尺度的观念把握与尺度本身就有一种符合、一致的要求和事实上存在的不一致和偏差。在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很长的时期里,由于人类主体能力的低下,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尚未达到使自然、社会的规律比较全面而深入地展开的程度;作为人们对于规律的认识的知识还在经验的水平上,因而对于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掌握都是有限的。人们往往只看到作为系统而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规律的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只认识到了一些规律而看不到另一些规律;只看到了规律对于人的正效应而看不到规律的负效应或经过长期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的负效应;只看到了规律与人的活动的直接效果而看不到其间接效果。这是对客观尺度的认知和观念把握的偏弊。另外,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以及由此决定的以利益分化和阶级对立为特征的私有制社会的存在,使人们总是主要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关注暂时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关注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需求,关注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综合的和协调的发展,甚至对于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采取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否认其他生物物种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固有尺度与价值,完全以人类的需要为依据来对待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追求局部的和一时的利益而干预甚至改变生物进化过程。这是对于内在尺度的体察和认识的偏弊。而理性与价值的分离,人们对于客观尺度的认识以及关于客观尺度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运用没有合理的内在尺度和价值体系的导引,人们对于内在尺度的体认和价值体系的建构缺少关于客观尺度的知识体系的支持,则是作为客观尺度和内在尺度的知识体系之整合的实践观念的偏弊。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系统性存在,并且与其他事物交互作用构成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必须充分考虑实践活动近期和远期、直接和间接的效应,按照客体对象的综合尺度进行对象性活动。同时,实践主体是多极的,每一极主体的活动都关涉其他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在交往日益普遍化的现时代,多极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利益关涉更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极主体对于内在尺度的体认与把握,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还应放眼于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每一代实践主体就不能局限于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利益,还应当考虑到其实践活动对于后代人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关注作为一个动态整体的人类世代相续、长远发展的利益。否则,只顾一已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只顾当代人的利益而不顾后代人的利益的对内在尺度认知上的偏弊,亦必将导致损害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