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实在论哲学的发展趋势

作 者:
张丽 

作者简介:
张丽 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邮编:200433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实在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几个阶段。古希腊罗马哲学关于实在论的思想是素朴的本体实在论。巴门尼德关于“思和在是同一者”的论述确立了本体实在论的基本思想,即关于诸在者的学问是得到真理的途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完成了这种本体实在论,他竭力在经验世界的个别事物中确定本体,本体是实在事物的“变中的不变者”,从而形成实在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实在世界有秩序,这秩序是一逻辑结构,与在者世界的逻辑结构相同。近代哲学中,认识论上升到主导地位,实在论根本上由本体论问题变成认识论问题。笛卡尔把物理的东西同心理的东西在概念上对立起来,贝克莱证明物理的东西不是第一性的,而是有待进一步建立的,这样,古希腊时期所建立的本体论依据被摧毁。康德则更加彻底地抛弃了本体论,突出认识的可能性问题。现代哲学逐渐消解认识论问题,并且向语言哲学转向,认识实在论因此发生改变,本体实在论得到复归,指称实在论突起,反实在论与实在论、科学实在论与形而上学实在论争论激烈,本文拟就实在论的这种发展趋势作简要评析。

      一、认识实在论学说及其困境

      实在论思想比较繁杂,但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实在论坚持存在着一个确定的世界, 它所包含的实体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人类的行为与作用。

      (2)根据实在论理论, 可以获得相当数量的有关外部世界及其特征的可靠的、相对独立于观察者的信息。

      (3)相信人能达到对确定的、可能的世界结构的认识。

      从根本上说,所有实在论都既做出关于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世界存在的判定,又做出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可知性的陈述,因而同时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立场。认识实在论单纯从认识论立场出发,给自身带来两大难题:一是如何给出外部世界“独立性”令人信服的说明;二是怎样把实在与幻觉区别开来的问题。正是把本体论的存在问题转化为认识论问题,才导致实在论的疑难。因为从有限的认识主体,有限的感性、理性认识能力出发去判断绝对独立存在的实在,必然导致不可知论和认识的相对主义,因而否定实在的存在。这种认识方法的错误在于以主体为中心去认识实在而不是按实在本身去理解实在,因为认识论客体与本体论客体不同,认识可能性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超越性。因此,解决实在论两大难题的途径就是要摆脱认识论的束缚,改变传统二元论的认识论形式。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认识论这两大难题上。美国反实在论者罗伊斯在《世界与个人》一书中反对美国实在论倾向,指出实在论者为了维护认识对象的独立性,就会以摧毁认识的可能性而告终。美国新实在论者马尔文在《新实在论》一书中发表了“使哲学摆脱认识论的束缚”一文。英美实在论者试图将认识主客体关系转化为实在之间的关系,以解决认识论矛盾。培里确立了新实在论的基本立场,即无论是否在经验内,实体有自己的位置、居所。亚历山大把实在论描述为自然本体论的实在论,他认为实在论倾向是使对象非人化,使人和心灵在有限事物的世界中占据它们未来的位置;另一方面,给这些物理事物以及心灵以适当程度的自我——存在。R·塞拉斯从自然主义出发, 把人看作处于其他有限事物之中的一个有限事物,而不是宇宙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他在《物理实在论》中指出,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时间空间中存在的,并且或者是一个物理系统,或者是与一个物理系统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的,心灵不可能超出有机体与物理客体直接接触。

      这种自然主义倾向的实在论虽然显示了反对笛卡尔主义和绝对主义的论辩力量,却没能找出一条摆脱著名的知觉表象理论的二难境界的途径,传统实在论的古典形式显然无法解决自身面对的问题。

      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实在论

      现代哲学由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转向,这样思想和存在的关系又介入了第三者语言,于是如何理解思想、语言和实在之间的关系便成为现代哲学一个基本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罗素、摩尔的实在论立场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世界是由简单对象或基本事实构成的,这些对象和事实的存在并不依赖于我们对它们的命名和描述,相反,我们使用的名称和命题则是依赖于名称所指称的对象和命题所描述的事实。维特根斯坦后期改变了前期的实在论思想。在前期的图像论中,他主张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命名的对象,而命题的意义则是它们所描述的原子事实。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强调语言的重构作用,反对实在论。他认为外部事物的思想的解释是由语言共同体所确定的,无需求助独立于语言共同体及语言使用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实在。他认为,被当作实在的那种东西是思想——语言共同体成员之间所一致同意的东西,组成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首先是通过语言表达才产生的,有多少种描述世界的方法,就有多少种把世界分解为个别事态的方式。实在论者坚持实在的世界是完全超越于意识的,它只能以图像或者符号的形式反映于意识之中,而维特根斯坦声称“图像把我们禁锢起来”(注: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115页。)。与维特根斯坦放弃精确性理想、 反对哲学的本体论基础相反,欧陆现象学执着地去建立一种本体论和精确的哲学理论。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在一定意义上坚持实在论观点,但胡塞尔的现象仍停留在认识论的研究工作中,不愿超出现象学一步来作本体论判断。客观实在的性质问题在胡塞尔那里被悬置起来,但是胡塞尔并未否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并不否认对象的性质,包括量、定语、事件、类等都与外在现实中的对象、现象中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者外在观念的特征相对应。胡塞尔这种对对象的认识,即对外部实在的承认还停留在认识论阶段,其后的现象学家海德格尔转向本体论立场。

      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明显倾向于实在论。他认为经验论、唯物论的素朴实在论过于粗糙,而批判实在论则使实在论本身失去了直观性内容,因此,他提出自然实存本体论。他指出“当实存与(人)相遇时,无隐蔽就是对实存的一种规定。Aletheia不在下述意义上属于存在,即没有无蔽性,存在(Sein)就不可能存在了。因为,自然界是手头现成的东西(Vorhanden),在它未被(人)揭示以前也是如此。 ”(注:《海德格尔全集》第19卷,第17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