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里的20世纪中国哲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8862(2000)04—0010—03

      主题一:哲学该关注那些问题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哲学最应该做的工作是什么?”对于我们提供的选项,其中有80个同学选择了“将智慧运用于生活各个领域”;62个同学选择的是“认识人自身的存在”;17个同学选择的是“揭示思想运动的内在逻辑”;15个同学选择的是“反思人们概念框架中最基本的观念”;6 个同学选择的是“哲学就是关于思维形式规律的科学”;有3 位同学选择的是“追问世界的本质和本原”。第二个问题是“你希望哲学能够帮人解决哪些问题(可选多项)?”对于我们提供的选项,有131 位同学选择的是“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行动”; 120 位同学的选择的是“追求智慧的生活境界”; 106位同学选择的是“明确人生的目的与意义”;72 位同学选择的是“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71位同学选择的是“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技巧”。第三个问题是“你对哲学功能的基本看法是什么”(可选多项)?”112位同学的选择是“哲学本该是有用的, 但实际上确有许多无用的哲学”;另有106 位同学选择的是“人人都需要哲学思考”;有33人选择了“哲学只是少数人(哲学家)的精神操练”; 有9位同学相信“哲学于现实生活是无用的”。

      这个主题其实就是哲学的本性问题,对于哲学该关注的问题的认识,其实就决定了他们对于哲学所应该具有的本性的认识。我们熟悉的哲学定义是这样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虽然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实质是一致的。而同学们所理解的或者他们所希望的哲学则似乎集中于人生和生活领域,希望是通过哲学来“追求智慧的人生”,而并不愿意“追问世界的本质和本原。”

      主题二:哲学的社会影响

      对比20年前,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149 位同学认为降低了,另有11位同学认为没什么变化,只有8位同学认为提高了。 对于哲学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有127人认为是缩小了,有27人认为没有什么变化,只有12人认为有所提高。对于哲学研究的水准,有82位同学认为是提高了,不过也有48位同学认为研究水准降低了,另有48人认为研究水准没什么变化。令人感兴趣的是对于研究者的素质,相比较于20年之前,有67人认为是降低了,有66人认为是提高了,另有33人认为没什么变化。

      对于哲学在社会上的影响的下降,这大概是有目共睹的,另的调查也已经指出了这一点,因此哲学研究的成果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自然就会下降。不过后两项的结果似乎有点矛盾,虽然有更多的人认为哲学研究的水准提高了,但同时更多的人却认为研究者的素质下降了,难道是说更低水准的人创造了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很多人都觉得目前哲学工作者的人数过多,但调查中有81人认为哲学工作者的人数太少了,有49人认为不多不少,只有47人认为人数太多了。

      虽然被调查的学生多数认为哲学工作者人数太少,但多数自己并无意加入研究者的行列。在被调查者中有130 人进入哲学系学习是被分配的,而只有35人是自愿的。有124人毕业后不愿意继续从事哲学研究,只有39人愿意继续从事哲学研究。

      《中国青年报》1999年1月23 日的一篇报道说:今年硕士生报考和招生人数均创历史最高,但是哲学是最冷门的专业,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比例不足1∶1。据有关人士的介绍,往往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被安排进哲学系学习,而许多学生在进入哲学系之后往往不安心学习,忙于修第二专业,以便为毕业后找工作作准备。许多人报考研究生的原因是因为暂时找不到工作,而勉强上的。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可能会出现这种局面,即许多哲学工作者是非自愿的,这对于哲学的发展自然不是一个好消息。而长久未能出现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会影响哲学的社会影响,最终使哲学走向死亡。但愿这只是“盛世危言”。

      主题三:20世纪中国哲学的过去和现在

      在这个主题下,设计了下述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20世纪中国哲学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什么?”对此,71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62人选择了“各种思潮大量输入中国”,37人选择了“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有5人选择了中国传统哲学退出意识形态领域,另有4人作出了各自的说法。

      第二个问题是“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20世纪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意义?”33人选择了“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有14人选择了“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有3 人提供了自己的认识。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评价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传统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有121 人选择了“对于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具体观点有贡献,但整体上却未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有24人选择了“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应该彻底改造”,16人选择了“基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另有8人自己提供了答案。

相关文章: